解读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极富感染力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乐,那么教学语言无疑就是跳动着的音符。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它的艺术魅力,无疑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解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教学语言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语言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教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教师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开了: 生1: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生2:为什么要保护地球? 生3: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 生4:为什么人类会有移居到另一个星球这样的设想?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不错。 教例二: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去找问题,找困惑。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 生1:为什么在“地球”前面加上“只有”和“一个”? 师:是啊,为什么要这样用?很值得研究。 生2:我们应该如何精心保护地球? 生3:为什么前面说“太可爱”,后面又说“太容易破碎”? 师:哦!我也有同感,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地球一望无边,一望无垠,大得很哪?是不是。 生4:为什么称地球是“母亲”,是“摇篮”?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探究。 两个教例,我们看到课堂倡导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放开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问题。可细细推敲教例一,就会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只停留在提问题的层面上,并未关注学生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我觉得,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例二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强调提问的方法渗透,更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要求学生不提“假问题”,不提“浅问题”。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使探究更高质高效。 二、教学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教例三: 一位教师在指导《狼和小羊》一课时,当指导学生朗读到“说着,狼就向小羊扑去”时。 生1:(举手发言)老师,这句话中的句号该用省略号。 师:(反诘地)哦? 生1:(自信地)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羊的命运! 师:(鼓励地)你的发现真有道理!(一个微笑) 生2:对,可以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生3:(肯定地)对,这个故事还没完。 师:(反问)真的该用省略号吗? 生4:(冷静理智地)不对,必须用句号!因为这样善良软弱的小羊的命运,是只能被狼吃掉,不可能会有其他结果。 细细解读,我们发现课堂中仅仅是一个微笑和反诘地“真得该用省略号吗”这两个教学语言,就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由共性引到个性,由误区引向坦途。我们也叹服教师的点拨调控能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