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二、研读课文:(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