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波伏娃的中国阅读,过去与现在.pdf.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1期2008年2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2008波伏娃的中国阅读,过去与现在刘禾,荒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712(2008)01—0021—07时间:2004年9月5日主题:“波伏娃的中国阅读,过去与现在”研讨主讲:刘禾教授主持:荒林地点:北大风入松书店“波伏娃的中国阅读。过去与现在”实录荒林:这次中国女性主义学术文化沙龙专题为“波伏娃的中国阅读:过去和现在”,旨在对20多年来被神话化的、对中国女性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萨特/波伏娃现象进行一次重新阅读和反思。为什么在人们通常理解的萨特/波伏娃关系中,波伏娃和萨特虽然没有举行结婚礼却是终身不渝的伴侣?这个认知模式中包含了怎样的对于性别结构调整性理解和根本性不变?这一认知模式究竟是为了达到弱化波伏娃形象强化萨特力量,还是另有原因?人们对于两人关系中不断出现的第三人穿插,是应当忽略不计呢,还是可以或应该上升到另一个存在高度来认知?面对一个也许加入了太多我们中国文化因素而建立起来的爱情神话,这次学术探讨可说是意味深长的。我们从中华书局新近出版的《波伏娃与双性气质》谈开去吧!刘禾:先从《波伏娃与双性气质》的中文书名说起,bi—sexuality翻译为“双性气质”,我认为不太准确,可能译成“双性恋”更好。大家知道,福柯的书(TheHistoryofSexu—ality))在国内的译名:勾《性史》,还有《性经验史》,也是有同样的理论误区。几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开过一个理论研讨班,谈到很多理论概念的翻译问题,其中包括sexuality的译名,sexualit~和“性”不是同一概念,它有特定的历史性,与福柯所说的“话语”有密切的联系。福柯书名的确切翻译应该是《性话语史》因为书中讲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有关性和围绕性别概念的言说,包括相关医学知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以及这一套知识的整体性构架。因此,《波伏娃与双性气质》标题里的bisexuality和福柯讲的sexuality,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方刚:我是学sexuality的,国内的译法比较流行的是“性存在”。讲的是性的文化的、心理的、生理的综合作用下的被使用。对于这本书中使用的汉译“双性气质”,我一开始没看懂,觉得这个“双性气质”很别扭,越往下读越觉得别扭。我觉得Bisexualit~是讲的双性恋的气质,可能译做“双性恋气质”比较合适,刘禾:不妨译成“双性恋”,而不是“双性恋气质”,说“气质”是误导的。我不是责备翻译,而是想把这个问题放在理论发展的大前提下来看。我总是说翻译工作往往要靠个梯队来完成,是需要集体展开不断的探索,个人作坊式的翻译极为有限,甚至可能望文生义。《波伏娃与双性气质》在bisexuality译词上碰到的难题,就是因为忽略了这里的理论背景,即福柯的谱系学研究,要把这一理论背景放进视野,才能解决翻译中碰到的困难。《波伏娃与双性恋》的另一个理论资源是吉尔-德勒兹和菲力克斯-瓜塔里,国内有翻译吗?德勒兹和瓜塔里合著的《反俄狄浦斯》,以及他们的另一本书,叫做《千座高原》,影响都比较大。我这里有一个担心,如果国内读者没有读过德勒兹、巴特勒,和《波伏娃与双性恋》所引用的理论背景和资源,怎

波伏娃的中国阅读,过去与现在.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