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在许多场合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我们有过崇尚阅读的时代,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阅读量持续下降,阅读的品质也不断走低。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并不因缺乏阅读而羞愧;相反,专注于阅读倒仿佛是一种病态,这种价值观念的颠倒是非常可怕的。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阅读正远离校园。阅读与学习无关,听起来是很荒谬的事情,但这正是长久以来存在于校园里的事实。我们将那些人类文明的精华称之为课外书,“课外书”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称谓。在为了应试而“读书”的功利主义的读书观背后,弥漫的是一种持续多年的“读书无用论”。更为可怕的是,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也有许多人放弃了阅读,有不少人靠几本教参在课堂上打拼。有些教师顶多不过读几本流行杂志,更不用说教育学和心理学了。在宽广的人文领域中,能够阅读最基本著作以及文章的教师究竟有多少呢?这种精神的荒漠化,导致的是教育的贫瘠,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这使大批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精神相当贫瘠。由于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竞争日趋激烈,而旨在为精神奠基的阅读就在这种大环境中被忽略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值得深思的话:“我想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培养和谐的人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获取途径是阅读。而一旦教师成为单向度的人,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和谐发展的学生呢?二今天,教师拒绝阅读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有不少校长向我诉苦,说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要求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奖励,但都很难奏效,教师们就是不愿意读书。其实,没有人天生不喜欢阅读。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批教师从踏入学校开始,就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丧失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结果,这种丧失已经对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了负面影响。即使如此,也不能说教师就真正丧失了阅读能力。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多重因素恶化了教师的阅读状况。首要的问题是教师缺乏闲暇。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比喻很适合现在的教师。西西弗斯每天辛辛苦苦地把石头推上山,推得筋疲力尽,第二天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永无停息。而生活在应试背景下的教师也是如此,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时间早已经侵入闲暇甚至休息时间,许多教师疲于奔命,其结果是职业倦怠。一个处于奔命或者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哪里还会产生读书的欲望?阅读首先需要的是闲暇,闲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阅读的状态。阅读需要从容的心态,需要较长时间地投入思
读书拯救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