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市城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为掌握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措施,评估防制措施效果,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根据《**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3版)》,结合我市城区实际,制定本方案。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二)评估病媒生物危害程度和防制措施效果。(三)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二、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 (一)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由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二)分工和职责 市、区爱卫办负责组织开展城区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 责 病媒生物监测技术方案的制定、人员培训、实施监测,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联系、协调辖区内相关被抽取单位配合完成监测工作,参与现场监测工作。三、监测范围及种类监测范围为**市建成区,包括老城区和开发区。监测的病媒生物种类为老鼠、蟑螂、苍蝇、蚊子。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鼠密度监测 城区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超市等环境)和城乡结合部居民区 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 1个,其中老城区 2个,开发区 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布放 105个鼠夹,确保有效夹不少于 100个。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且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 250米,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 **市城区每年度鼠密度监测点按不同季节设置区域安排见表 1。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开展监测,以月为统计单位。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 120mm×65mm),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 15㎡布夹1只,大于 15㎡的房间按每 15㎡为1间折算标准间数,放夹数量依此类推。沿墙根均匀布放,鼠夹和墙基垂直,踏板端离墙基 10~20cm;室外每 5m布夹1只,顺自然缓坡放置,使踏板端低于支夹端。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操作间、餐厅 )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统计与计算 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记录捕鼠地点及监测当日的天气情况,相关信息录入表 2。注意事项 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监测中应防止死鼠的体外寄生虫游离而叮咬监测人员。(二)蚊密度监测 市区设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五个不同环境的监测点, 其中老城区 4个,开发区1个,监测点具体设置区域见表 1。除牲畜棚外,其它监测均在外环境中进行。监测时间 每年3月开始监测至 11月止,每月中旬监测一次,两次监测间隔不得少于 15天,风雨天气顺延。监测方法 统一采用诱蚊灯法。选择远离光源干扰和避风的场所悬挂诱蚊灯,诱蚊灯光源离地 。每个监测点悬挂诱蚊灯 1盏,每次监测悬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