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与开设目的本课程是自学考试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一个方面的延续和深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考生了解了中国文学(包括唐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在本课程中,考生将着重学习唐诗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重要作家和作品以及唐诗研究的历史概况和具体成果。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无论在中国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考生对于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从唐诗对于后世的影响上,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或中国文化史上的其它有关问题。二学习要求与学习方法本课程要求考生在尽量多读多感受唐诗具体作品的基础面上,认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进一步主动收集资料,扩大接触,钻研问题,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切实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1)古调新声,各体该备(2)风格多样,流派纷呈(3)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诗繁荣的原因(1)古今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研究情况简介(2)几点疑问(3)结论思考题:你认为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严羽的“以时为体”说——五期论(2)杨士弘的“音律正变”说——三期论(3)高棅的“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四期论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1)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2)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对唐诗分期问题的再思考思考题:四唐分期说是如何形成的?(618—712)(1)绮而不靡的贞观诗——唐五古之始(2)言近旨远的梵志体——通俗诗之源(3)注重声律的珠英学士派——“盛唐之音”的基础(4)提倡风骨的四杰和陈子昂唐诗的兴盛阶段(713—765)诗歌体裁形式的发展(1)律诗规范确定,七言地位渐高(2)乐府面貌改变,歌行发达成熟(3)绝句创体创格,蔚为诗国新声诗歌题材风格的发展(1)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和高岑的边塞诗看“盛唐之音”的本质(2)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歌行、绝句的魅力(3)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史及其对叙事古体诗、抒情律诗的贡献唐诗的转折阶段(766—835)“大历之风尚浮”(1)“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派(2)“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贞元之风尚荡”(1)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等(2)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元和之风尚怪”(1)元白的化俗为奇(2)韩孟的由险得奇唐诗的创新阶段(836—907)“幽艳晚香”的特色(1)重视技巧、忽视功利的唯美倾向(2)咏史感怀、悼古伤今的悲剧色彩(3)工丽巧切、妙逼盛唐的七言绝句主要流派(1)苦吟派:李洞、方干、姚合等(2)雅正派:朱庆余、章孝标、项斯、司空图等(3)写实派: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4)创新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思考题:(1)“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音”是如何形成的?(2)李,杜的诗风格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3)胡震亨云:“唐至开元而海内称盛,盛而乱,乱而复,至元和又盛。前有青莲、少陵,后有昌黎、香山,皆为其时鸣盛者也。”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它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5)宏道云:“文章之气一代薄一代,文章之妙一代胜一代。”:(1)为什么说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2)谈谈你对“唐宋之争”的看法。必读书:《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参考书:《唐诗百话》(施蛰存著)《唐诗风貌》(余恕诚著)第一章唐诗繁荣的原因清代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这不失为唐诗繁荣的写照,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主要原因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因而,应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尖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代都无与伦比的。无论是诗歌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经达到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嘎嘎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引吭高歌,而不愿随人作计,拾人余唾。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诗歌的高度繁荣局面,之所以出现在唐代,既有社会方面的外因可究,也有文学自身方面的内因可寻:(一)唐
唐诗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