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韵味说”与韵味美———浅谈古代诗歌理论对近代戏曲的影响于洋司空图是唐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从诗歌创作和欣赏角度,提出了一些可取之见,为艺术理论的高塔增添了基石。在理论上,他标举“韵味说”,着力探讨诗的创作和鉴赏问题,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若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苦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徜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据上所引,可知司空图论诗的中心论点, 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后人把这些论点总称为“韵味说”。所谓“韵外之致”,是指诗的语言及韵律的以外之意,也就是“情在之外”或“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意思。“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指出了创造意境的根本要求。创造意境,就描绘对象说,一方面要把艺术形象描绘得具体,富有感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求这个形象具有概括性,能使读者通过个别认识一般,也就是说,通过具象概括,给人以更多的想象。“味外之旨”是个比拟说法。是以人们食用醋和盐打比喻,说品味诗歌犹如人们饮食, 不可“止于酸”,“止于咸”,而应在酸咸之外, 领会食品的“醇美”之味。由此可知,所谓“味外之旨”意思是要求诗应有储蓄蕴藉之美。概括以上说明,可知司空图的“韵味说”之神髓,在于追求蕴藉、含蓄之美。为了追求这种美,他还提出了“象外之象”“思与境偕”等艺术要求。他的这些艺术主张,对其后人及我国的戏曲艺术的创作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影响。我国戏曲艺术在审美方面前人也有论述,如: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戏曲中之意境、境界。主要指抒情、写景、叙事,达到传神入化,完美统一,融为一炉的艺术境界。早在王国维之前的李渔也有其独见。他在《窥词管见》中说:“(情景)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说景即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上所言, 说明戏曲艺术只有以情、神、内容为主而做到形神、情景、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和谐一致,组成一有机的艺术整体,才能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从唐代司空图的理论和后代戏剧理论家关于戏曲审美的论叙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艺术,无论诗歌还是戏剧,可贵处不仅是它的表现形式,而更主要的是反映在其艺术形式之上的神韵之中。强调诗的韵味与强调戏剧艺术的神韵之美,则皆属于我国文化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古往今来,许多的戏剧艺术家, 无一不为之而努力探索研究其奥妙所在。我国的戏曲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戏曲,除了剧情、表演为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成因素外,还有一更重要的因素,即诗。“中国戏曲实际上是诗剧。”从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诗就没有中国戏曲。戏曲是通过诗白展开的剧情,再通过以唱、做、念、打为形式的表· 8 9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
_韵味说_与韵味美_浅谈古代诗歌理论对近代戏曲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