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科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振兴和社会安
定,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密切相关。依靠科学技术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这已是许多有识之士所形成的共识。
农业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粮食作物栽培、经济作物栽培(如油料作物、
蔬菜、果树、园艺花卉)、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本书主要介绍粮食作物和
经济作物栽培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一些关系和实例。
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亿人口近亿农民的农业大国,近四分之三的人口从事农业生
产。建国以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科学技术,在约占%的
世界耕地面积上,基本上解决了约占世界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
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实现了两个大
改革和大飞跃。第一步改革是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调动了广大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得许多农村劳力得以解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
村开始搞活,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第二步改革是以农产品统派购制度、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中心,改变了原来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将农业生产推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两次大的改
革措施,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党和政府对农业的发展历来十分重视,始终把农业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
首位。从土地的使用、农民负担问题、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相继出台法律
法规给予保障。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兴修水利,推行农业机械化,使得农
业生产稳步发展。
现代我国农业的特点
耕作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精耕细作,逐渐向科学型
的现代化农业耕作方式转变。
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农业
生产逐渐从经验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每一项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产
生,都能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形成:农业生产逐渐从个体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农业
集团生产,使农业生产减少盲目性,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由于对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作
用的认识,农民学科学、爱科学已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在浙江省,农村支部
书记大专班、农业函授大学等相继出现。同时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
亲自到农村承包大片土地,建设生态农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
示范作用。
尽管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
的不少问题,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是压在我们肩上的一副重担。农村经
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农业生产中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很低下,存
在着明显的“靠天吃饭”现象;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不高,科学技术从专
家学者手中转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的周期过长,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转化为农
业生产的生产力的过程不够迅速;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可耕地面积的缩
减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城市建设和道路建设
的占用、土地的抛荒现象等原因所造成,保护可耕地面积的任务很重;农业
资源的合理开发还没有得到解决,不少地区存在的恶性掠夺型开发现象还相
当严重;环境污染,乱用滥用化肥、农药现象相当普遍。农业生产仍是任重
而道远。
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
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直接为生产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
共识。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人们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在当今世
界各国的竞争中,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的竞争,往往成为竞争成
败的关键。我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对科学技术在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都十分重视。在“八五”和“九五”计划中,有关农业的
科学技术研究成为重大课题,对有关项目优先资助,同时鼓励科学工作者从
事应用性研究和推广开发性研究,促使科学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直接
为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
要性。农业生产要上台阶,必须增加其科技含量,每一项新的科技的诞生都
对农业生产是一个大的促进。化肥生产技术和化肥工业的发展,是农业产量
大幅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农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
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按照遗传规律和育种学原理与技术产生的杂交水稻、杂
交玉米,对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的作用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例子。年研
制生产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秧与移栽时的返青
问题
【自然科学类】中小学生农村教育知识文库现代科技与农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