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黄帝四经》的研究.pdf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5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0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本文计九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及其价值与意义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3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老子》两种写本,一种用半幅的帛书写,称为甲本。甲本卷后附写四篇古佚书。另一种用整幅的缣帛书写,称为乙本。乙本卷前附抄另外四篇古佚书,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老子》甲本、以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最具学术价值。前者对研究《老子》的版本流传和《老子》的原初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后者内容正是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乙本卷前这四篇古佚书,本文暂称为帛书《黄帝四经》。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对于“黄帝学派”学术研究的意义很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些出土的文献所显示的当时的学术面貌。这种面貌和我们过去的估计相当不一样,使我们今天的学术史研究有一个改观的必要。帛书《黄帝四经》出土以前,对于黄老学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随着帛书《黄帝四经》的学派属性得以确认,引发了黄老学研究的热潮。。道家的主要著作,大多成于战国时期。在先秦的道家学派中,除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老庄学派外,还有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学一派。过去讲到道家就以为是老庄,这是因为秦汉以后,直到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才使我们对两千多年以前的道家黄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使我们认识到道家除了老庄外,还有一个非常新颖的黄学派。汉初流行的所谓“黄老”思想,并不是老子之学, 而是黄帝之学,也就是“黄学”。这就为我们研究道家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学①详见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皈社1986年版),陈桂丽t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版),丁蟓明《贾老学论纲》(山东人学}f{版社1997年版),白奚《稷下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和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fJI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术价值。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它使我们对于在汉初成为主导思潮的黄老之学的历史、内容、发展线索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黄老思潮在战国中后期之为显学的地位,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它的出土,带来了传统文化研究上的推陈出新,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由于“黄老”思想的辨析和内容的明确,所以许多文化史上的历史事件必须重新认识,在文献学上还可以澄清数百年来真伪不辨的疑案。明清以来考据之风盛行, 许多学者为辨伪工作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也有认识上的不足, 如许多学者均认为道家文献《鸦冠子》与《文子》两书是伪书。但帛书《黄帝四经》出土以后,证明这两部书中很多文辞章句是引用帛书《黄帝四经》的,从而证明了它是先秦古籍,而不是秦汉以后的伪作。由此可见,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有利于古籍的整理和辨伪证真的工作。帛书《黄帝四经》与《老子》均属于齐楚文化。因此,尤其对于楚园的文字、方言、音韵、风俗、习惯提供了很多新的材料,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二、有关学者研究论点综述(一)成书:共有五说。即战国早中期之际说、战国中期末说、战国末年说(含秦汉之际说)、战国时期说和汉初说。战国早中期之际说为大多数人所赞同。持战国中期左右(约公元前401年)者有唐兰、龙晦、余明光、郑杰文、张增田等先生。赵吉惠先生认为帛书《黄帝四经》应为战国中期以前的作品。在唐兰先生考证的基础上,余明光先生又补充了五点。其中,比较有力的是指出申不害、慎到之书中有征引帛书《黄帝四经》之处,与司马迁关于慎到学黄老并发明其义、申子之学本于黄老等说法可以相印证。裘锡圭先生以为帛书的“著作年代跟抄写时代无疑会有一段距离,所以它们大概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与高亨先生等的意见相一致。此外,根据魏启鹏、董英哲等先生关于帛书整理者(或作者)的推定,实际上于帛书成书时间问题上又提出第五种看法,即战国中期末年说。持战国末年者有钟肇鹏先生。战国末年说继有葛荣晋、黄钊、吴光等。葛荣晋先生持之未展开;黄钊先生论之简;而吴光先生证之详。在此之前,熊铁基先生完全把黄老学归为秦汉之际的新道家,主张该书成于秦汉说。姜广辉先生则坚持帛书成 2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于汉初说,以为书中““唯余一人,兼有天下”、“矫抑苛暴”、“养民安治”等思想,可以在汉初政治的历史背景中得到印证;而从思想发展的脉络看,根据司马谈关于道家的评论,认为“四篇古佚书兼采儒,墨、阴阳、名、法,体现了万流归道的思想。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百家争鸣的战国初、中期,而只能出现在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初期。”本文赞成以唐兰先生为代表的说法。(二)书名:目前有《黄帝四经》、《黄老帛书》、

帛书《黄帝四经》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599724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