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声无哀乐论》之反思.doc读《声无哀乐论》之反思一、音乐的效用(一)、就中》中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终而德尊。”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中体现得最为明确,在他看来,“乐”就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目标。孔子就说过:“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并把音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刘项之战时,是“四而楚歌”瓦解了千秋豪杰项羽;当苏武孤独在戈壁草原牧羊时,也是音乐给了他不变汉节,顽强生活的勇气;汉代文学家司马迁也说过:“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王光祈等人,则力倡“美育”与“斥教”。当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存亡系于一刻时,是《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使他们“起来”、“起来”;当新世纪来临之际,伟大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走进新时代》优美动人的旋律,激励着“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吋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斥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劳动中产生、发展的民歌更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在一些长时间、单调、重复性的劳动中,比如插秧、釆茶、摇橹、车水等等,人们会唱起号子,减少单调和枯燥的感觉,相对地消除了疲劳。而在长时间的手工劳动、赶集、上店的旅途中,如果人们唱起小调,就可以消除寂寞,带有明显的自娱性。欣赏音乐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起到娱乐的作用。音乐可以传递感情,具有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等作用。(二)、就外国而言从古希腊吋人们就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化作用,当时斯巴达的立法者规定,所有的斯巴达人,无论男女老少和职位高低,一律必须参加音斥训练。在雅典,音乐是高贵的显著标志,只有自由雅典人才能接受音乐教育,奴隶被禁止参加音乐实践。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种力量•亚里士多德通过“模仿说”解释音乐的教化作用,他说音乐的直接模仿七情六欲,因此,人们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也会充满同样的感情,如果长期聆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不正经的人,反之,常听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正经的人。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认为通过一套以体操和音乐为两个要素的公众教育体制,就可以造就“正经”人,体操训练体质,,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学科之一。启蒙运动中,卢骚再次提出审美教育等教育家席勒,他曾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包括音乐的美,也包括其它艺术的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贝多芬也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并且二战吋,当德国法西斯侵占了波兰三分之二的国土,是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鼓舞了波兰人民重又收回被蹂蹒的国土;音乐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物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音乐作品都是表现创作者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美好的作品时,自然会被其中的真诚所感动,激情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徳彳亍为习惯。二、《声无哀乐论》的主耍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由八组辩论组成,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问难
读《声无哀乐论》之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