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细节突出主体——谈执教《麻雀》后的思考青山中心小学洪燕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4篇选学课文《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我将课文分为四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猎狗威胁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猎狗走开。整堂课的设计以“你关心谁的命运”为线索,树立了无助的小麻雀,勇敢的老麻雀两个主要形象。总是什么都不愿意放弃也许是上惯了精读课文的关系,对选学课文的操作总是把握不好尺度。在课堂上生怕学生出现不懂的原因,我总是不愿意放弃课文中的每一句话,觉得每一句都是那么的重要。在第一次执教《麻雀》这一课时,设计了过多琐碎的环节。一、不要为了理解词语而理解如为了要使学生理解“摇撼”这个词,我不惜设计了“当时的天气怎么样?”的问题放在初读课文环节,其实根本不需要我这个铺垫,学生早就读懂了小麻雀为什么会掉下来的原因,将我之后预设的问题回答了出来。因此在第二次教案中我将解释词语的环节放在了检查预习的环节,更多的把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深入到句子当中。二、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整堂课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较多。虽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句话在课文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但问题提得过细就使学生缺少了思维发散的空间。问题的答案是一下子出来了,但教师过多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这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犯的问题。在第二次教案中虽然对一部分问题做了整合,但仍觉得抛给学生的问题还是有些琐碎,不能更进一步的整合。三、不要把朗读当做过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总觉得只要理解了词、句,加上班级朗读水平还可以,为了抓紧时间,读一遍过过场就算了。通过同事们的提醒,才使我意识到读其实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每次读的片段十分短小,但不能总以齐读为方式,应将个人读与集体读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读的精华。因此在第二次教学时就进行了改动,从句的学生范读着手,联系到篇的集体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更高了,对课文感情的把握也更准了。四、不要让学生的思维跑远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一种强大的力量”的内涵,我自作聪明的在最后一部分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联想“这样的情况猎狗之前碰到过吗?我作为一个猎人就不想打到猎物吗?”这两个问题,虽然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十分活跃,个个联想,积极发言。但是这两个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的思维已不只停止在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之上了,反而没有起到预设的效果。因此,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将问题简单地引到“猎狗和我是怎么做的?”十分简洁的就解决了问题。懂得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一篇课文一定有他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学大家用词的精妙,学会提炼,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找准动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
磨课过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