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是一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读本。作者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描摹了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阐述了蕴含在《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让我们意识到,教学就是爱,就是专注,就是虔诚、热烈、彼此扎根的师生情谊,就是通达人世、响彻人间的文化之旅。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三、根据学生个体智力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还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他主张对于智力不同的人分别实施教育,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四、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我个人以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几乎每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且加以补充完善发展。孟子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对有的学生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足亦教诲之而己矣”。“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