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企业文化的再认识王昕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郑州市文化路 50号 450002 摘要: 本文分析了西方企业文化与管理科学的理论联系,论述了西方企业文化强调人为中心、重视伦理、价值观和非理性主义的理论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着重阐析了西方企业文化轻视和贬低科学技术、定量分析、正式组织结构、降低成本和企业规章制度等作用的理论偏颇。关健词: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联系,理论特点,理论偏颇,理论分析管理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适应当时企业所处历史条件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产生于上世纪 80年代的国外企业文化,一经传入中国,就引起管理理论界和其他理论和实践界的浓厚兴趣和重视。20多年来,人们对这一新的管理理论引进、介绍、肯定、赞赏者居多,而对其特点和偏重甚至是偏颇进行一番系统的透视和分析者则很少,一些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较浅层面。为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满足企业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实践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一管理理论,仍然是当前管理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理论联系:从管理科学到企业文化管理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学派。它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属于同一思想体系,但又不是泰罗理论的简单延续,而是在它的基础上的新的发展。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管理科学”这一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管理科学,是指为了区别泰罗的“科学管理”,而将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系管理思想与管理技术统称为“管理科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也是对一系列现代管理理论的统称。狭义的管理科学又称运筹学或作业研究,实际上是管理中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主要用来解决能以数量表现的管理问题。它是应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电子计算技术等,以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水平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它的重点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侧重追求经济-技术上的合理性, 认为管理是一门技术,企业很多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程序、数学模型和优化技术等加以解决,并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这里所使用的“管理科学”概念, 正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的。早期的管理科学专家们大都是来自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家。管理科学的出现,为企业组织的决策和计划工作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工具。它使复杂的、大型的问题有可能分解为较小的部分,更便于诊断、处理;制作与分析模型必须重视细节并遵循逻辑程序,使决策置于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如盈亏平衡分析、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等,使企业管理行为更加精确和减少风险等。当然,管理科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视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未能把对物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管理科学的形成,是传统的管理的理性模式成熟化的一个标志。与此同时,为了全面地、完整地把握管理领域的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和实践家纷纷以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对生产经营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派,即所谓管理理论的“丛林”。“丛林”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理性模式的完全成熟和系统化,这套理论从探讨作为管理的 2 定性化分析到最终达到决策问题的定量化分析,对管理过程诸因素的分析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条理化。尽管这一理论在提高生产率和加强组织管理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在上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动荡环境中,特别是在国际间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日本作为后起之秀对美国及西欧发起咄咄逼人的挑战的背景下,以管理科学为代表的传统理性模式就遇到了挑战。因此,西方经济管理经过了上世纪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丛林”阶段以后, 80 年代初又出现了“企业文化热”。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的{西方企业文化》,威廉· 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劳伦斯·米勒的《美国企业精神》,托马斯· 《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的公司的经验》,以及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的《赢得优势》等。“企业文化热”的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了先前的管理学著作,给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的冲击力,在管理界形成了一种反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所谓非理性主义倾向,是指对企业管理中的唯理性主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持批判态度,提出了一套与之相反的管理主张和管理方法,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 80 年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特点。特别是《寻求优势》,被译为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500 万册以上。在我国,这部著作已经出版了不下七种互不相同的中译本。西方企业文化论者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背后必有一套强有力的文化,人是企业的最大资源,而管理他们的办法正是通过文化的微妙的暗示。一套强有力的文化,是一套非正式的规则,它指导着员工的日常言行,并且能使他们对所
西方企业文化的再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