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探究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牡丹作为洛阳市的特色产业,为洛阳市带来了逐年递增的经济收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洛阳市政府推动牡丹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基于此,通过对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相应的措施,促进洛阳特色农业的发展。关键词洛阳牡丹;农业产业化;牡丹观赏园中图分类号::BDOI:- 洛阳市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形美、香浓而闻名世界,不仅成为中国牡丹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和最早的栽培地,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洛阳市现有牡丹品种462个,种植面积约140hm2,约200万株。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振兴洛阳,使得洛阳牡丹蜚声海外、远销各国,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和各国之间交往的纽带和桥梁。 1洛阳牡丹产业化的经营现状牡丹作为洛阳市的市花,同时也是洛阳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20世纪80年代初,牡丹产业开始商业化发展,很快形成了邙山牡丹产业带,推动洛阳市的牡丹产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如今,洛阳市依托牡丹这一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促进洛阳农业朝着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提高洛阳牡丹行业农民的收入。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牡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邙山牡丹产业带。“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格局保持稳定并不断优化,牡丹产业化经营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自洛阳市1983年举办首届牡丹花会起,至今已连续举办37届的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中国最有名、规模最大的牡丹花会,同时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通过牡丹花会的举办,将牡丹文化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了解洛阳牡丹,并喜欢上洛阳牡丹。此外,《河洛风》《十万宫廷乐舞》以及牡丹画等牡丹文化的衍生品,让更多的人对洛阳牡丹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洛阳牡丹有了深层次的精神意义。在孟津县平乐村,有数百户人家专门从事牡丹画的生产经营,让牡丹画成为了该地区的特色产业,被人们称为“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牡丹产业基地。依托牡丹这一优势产业,进行专业分工、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链条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拓展,进一步提升牡丹产业的效益与附加值。洛阳市牡丹的种植面积达到1130多公顷,其中仅观赏性的牡丹就有近267hm2;规模较大的牡丹生产基地有68家,有20%能够达到牡丹标准化生产经营。每年进入市场的牡丹种苗有400万株,销往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香港、欧美地区等。洛阳市的大型牡丹观赏园有12个,各个园区的牡丹开花时间不一,正好形成了市区、邙山和南部山区相继盛开的局面,让游客能够见到牡丹4月开始盛开,一直到6月仍有牡丹怒放的画面。 ,为了使洛阳牡丹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成立了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