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doc“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教研活动聚焦于对三堂课的学生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认为“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认为“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O不同观念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在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已成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让我们来看看沈老师在课例研究中观念更新及行为跟进的过程。▲“谁再来说一•遍”——教师独立备课下的课堂交流片段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秋游你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W:我们选“”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47,37o)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o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沈老师自己也不满意: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其他教师直言,沈老师教得还是扎实的,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并普遍感到教学实践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研究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在教授计算规则后,一般就让学生反复地进行形式操练,有的还规定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这种只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思维有多大价值值得反思。因此,以往“例题教学——归纳方法——模仿操练”的教学模式确实需要改一改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往往是多样的。所以,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也就是说,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呢?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些教师还建议,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总结。沈老师表示愿意尝试,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大家的建议,结合自身反省,对原设计的教案进行了修正,准备第二轮上课。▲“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改进后的课
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