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美品读”:童趣诗在古诗教学中美育剖析童趣,即儿童情趣,指人类童年那种天真自然状态。主要体现为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牵无挂。童趣诗主要表现是儿童生活,也是儿童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发现每个年段都出现了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童趣诗,年段不同,诗句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表现古代儿童无忧生活意境是相同。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字字落实,句句理解”这样模式。童趣诗是非常有趣一类诗,如果按照之前模式去学习,孩子们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要努力将孩子们喜爱童趣诗真正地落入他们心灵,埋下一颗童趣种子,生长出枝叶来。一、赏景语,品画面之趣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诗通过一定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宿新市徐公店》以恬静而悠远大自然为背景,摄取跃动其中儿童生活片段,描绘出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童趣图。此诗先用长镜头推出人物活动背景:在稀疏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向远方延伸。树枝上花儿已落,儿童欢快嬉笑声荡漾在枝叶间。慢慢推进,嬉笑声音也由远及近,一群孩子急急忙忙奔跑着去追那黄色蝴蝶,上下翻飞拼命地逃。路边出现了一簇簇金黄菜花。黄色蝴蝶,会飞花;黄色花,不会飞蝴蝶。花蝶相映,不知何为蝶,何为花?如此画卷,非有着一颗与诗中急急奔走追逐蝴蝶孩子一样童心者方能捕捉。《咏华山》是一首文包诗,诗句意思在课文中均有体现。看看插图,画面美,碧蓝天空下,华山陡峭而险峻,整个山脉远远近近山都在小诗人寇准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那么圆,火红火红,映衬着蓝天,颜色多么艳丽。华山真高,高耸入云,低头发现,山腰间竟飘着朵朵白云。寇准满满惊叹与自豪,他那神气样子,开怀而笑,放声吟诵起《咏华山》来。诗境是诗中描绘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艺术境界。苏轼评王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那么描写儿童生活画卷诗则是画中有诗,诗中有趣。二、赏情语,感童心之趣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需要而产生态度体验,中国古代诗歌诞生伊始,就十分注重言志与抒情。《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让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快乐放牛娃,更感受到了当时孩子在放声歌唱,歌声在树林里回荡。林樾写出了树林繁茂与幽静,在这样环境下,孩童才能放声歌唱,唱出心中所乐。诗句不仅让我们看见了画面,更听见了声音。感受到了孩童欢声笑语,侧骑黄牛,无忧无虑。“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朋友手拿着网兜,想要去捕一只正在树上鸣叫知了。忽然,歌声停下来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住呢!小牧童那坐牛背、大声唱歌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来小牧童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三、赏童语,悟童行之趣儿童是最有创造力群体,他们天真,独特,有着自己语言及行为,“童行”在这儿指就是儿童特有行为、动作。他们不拘一格,他们大胆夸张,他们天马行空。(一)诗画互映观童行古诗词语言非常凝练,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简单翻译是枯燥,因此借助图画,感知诗意,关注儿童行为动作,更为有趣,也更符合小学阶段孩子习得古诗心理需求。《夏日田园杂兴》中
“意美品读”:童趣诗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