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例描述[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标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生本之间交流与对话,而这种交流与对话往往是围绕与文本相关一个个问题来进行。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力求从思维深度、广度与密度上设计问题,以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引导学生阅读思路,使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2009年5月,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交流会在甘肃酒泉召开,笔者执教《孔乙己》获得一等奖。下面以这节课为例,浅述自己在问题设计方面一点剖析。[案例描述] 一、把握要旨,拈精提要。成功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孔乙己》两千多字篇幅,浓缩了深广现实内容,我从课文第⑨自然段切人,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提问设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提要”,从而突破板块式段落界限,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孔乙己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教学片段一: 师:大家把课文翻到24页,把课文第九自然段读一遍。生:(齐读)孔乙已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师: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一段落,剖析四个问题。 1、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2、孔乙己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从中看出孔乙己怎样性格特征? 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生活得快活吗? 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快活”用意何在? 师:下面请同学围绕这四个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二、由浅入深,连贯追问。学生对文本理解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化大为小,由易到难,由表到里,启疑开窦,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追问,这样追问才有一定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片段二: 师提问:从文中找出描写孔乙己语言句子(自由读,分角色读),想一想,他哪些语言“使人快活”?(学生发言略) 师追问1:孔乙己这些“使人快活”语言有什么特点?(书面语,即读书人语言。) 师追问2: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说这些读书人语言,为什么就使人快活呢? (他虽然是读书人,但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没有任何功名,因此他说书面语人们就笑话他。) 师追问3:你能就孔乙己一处语言进行评点吗?这些语言反映了孔乙己怎样性格?(学生发言略) 这些追问由点到线再到面,逐层深入,为学生理解文本搭建了一座桥梁。而且这些提问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人人享有锻炼机会,都能收获成功喜悦。三、投石激浪,师生互动。课堂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过程,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预设,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中生成。我力求抓住契机,巧妙设问,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交流观点时空。教学片段三: 师: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自己快活吗? 众生:不快活。师:为什么说他不快活呢?请大家在文本中找理由。生1:第10自然段中,他又去偷东西,被打断了腿。被打断了腿孔乙己不会快活。生2:他被丁举人打了后,去咸亨酒店买酒,还被周围人嘲笑,人们一点也没有关心他,这种情况下孔乙己不会快活。师:丁举人、孔乙己同为读书人,遭遇却截然不同,人们对他们态度也不同,谁能就此浅述吗? 生1:丁举人中了举,得到了人们敬畏。孔乙已被打折腿,人们不但不说丁举人残忍,反而嘲笑孔乙己,这样对比,突出封建制度罪恶。生3:
《孔乙己》教学案例描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