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方戏曲课后心得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的后,我们对绍兴地方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之腔、唱调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绍兴地方戏曲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色,分别有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在课堂上,老师与我们一起欣赏过很多极富特色的经典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施断揽》、《挑水伯断案》、《西游记》、《大年三十》、《生命的飞翔》等等。其中,新昌调腔的《挑水伯断案》精湛细腻,演唱风格独特,让我难以忘怀,我也因此对新昌调腔产生了兴趣。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调腔的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在长短句中偶尔有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叠句。唱时每句句尾大多采用一字或数字帮腔,或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都由乐队以人声帮和,每个乐句的旋律趋向下滑,故有人认为“调腔”即“掉腔”的讹音。关于新昌调腔的艺术特色,在此特别介绍一下。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套曲"由多只曲牌按一定规律联缀而成,现存有"点绛唇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转套"、"梁州序套"等32套。"只曲"是由单一曲牌作反复演唱,尚存有"桂枝香"、"孝顺歌"、"驻云飞"、"风入松"、"急三枪"等37支。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则由后场帮唱或接唱,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让今人感到惊奇的是,同样一句唱词,通过帮腔这一形式,能达到其他剧种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调腔的伴奏不用管弦,只有打击乐,分文武场,不同音色的文武场打击乐器有28种之多,后因受当地昆腔和乱弹剧种影响,在极少数折子戏中增加了笛子及板胡伴奏,仍保留尾音帮腔,艺人称它为“四平”。新昌调腔还具有剧目丰富,演唱风格独特的特点。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新昌调腔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不但古戏演得好,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演来也十分得体,所有通过调腔排演的剧目不但深得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好评,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喜闻乐见。在调腔古戏中则是"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这是演唱中的最高层次,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这在其他戏曲声腔中已很难听到了,新昌调腔却一代复一代地承传下了这种古老的演唱方式。新昌调腔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曲谱。前辈老艺人积累了一整套简单的符号附注在古抄剧
绍兴地方戏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