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安风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建安风骨一. 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性来看,似乎应该先有时代精神后有抒该时代之情,言其时代之志的五言诗。所以建安风骨不应只是三曹七子等人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风格、气骨, 如果它的所指真的只有这些的话, 那它应改名为建安诗风, 就如同正始诗风, 太康诗风一样, 这样才名副其实。建安风骨的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 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 于鞍马间为诗为文, 用辞简洁, 词气峭厉, 少引经典, 直抒胸臆,所以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的感觉。 2. 通脱。曹操马背上打天下,于生死之间体悟颇深,同时作为汉臣却终于取而代之,用敢于打破传统用来评价他丝毫不过。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 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这些都需要一种勇气或者说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就表现为通脱大气,沉雄激荡。(“通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通达脱俗,不拘小节。) 3. 骋词。建安时期思想束缚较少,诗人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无所不言。如曹植《薤露篇》说: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4. 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如曹植《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这一方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和自我艺术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为后来的太康奢靡埋下了伏笔。 5. 悲凉。诗之独立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时,从根本上讲就是悲伤的,沉郁的,悲愤才能成好诗。而且建安时代和汉武唐宗的国力国情完全无法相比, 征战的意义完全不同。建安的战争叫做战乱, 众人皆是乱世求生, 苟且而已; 汉唐时,“犯我大汉者, 虽远必诛”和“天可汗”泽被天下, 那才是真正的慷慨豪放, 捭阖天下。那么, 建安战乱中的乱世文学的基调可想而知。人民处在朝不保夕的惶惶之中,而这些诗人作为有机会和能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 他们的诗中充满了直面现实人生, 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 以曹植前期的《白马篇》中形象为代表, 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 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但同时也难掩饰命运无常, 人生短促的不安心理。如曹植后期名作《赠白马王彪》中“变故在斯须, 百年谁能持”, 就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二. 内容上, 是建安时代的忠实记录, 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又有所创新; 是建安诗人渴望削平战乱、重建社会安宁的心灵写照, 抒发了建安诗人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情。艺术上, 把乐府旧题的四言、杂言叙事诗, 改变为旧调新内容或另创新题的五言抒情诗; 语言由质朴刚健趋向华美; 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风格特征。建安风骨(百度百科)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 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也叫“魏晋风骨”。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

建安风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