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数学思考习惯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易失”。这些都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地位。《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提出:“数学思考”是数学学科四大目标之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核心”,希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基本思想与思维方式”,“会独立思考、主动剖析、合作交流……”。其实,从更广泛意义上,恰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人”。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经历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多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有人评价以前课堂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这都是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为此,教师要善于多提富有思考价值“大”问题,减少“打乒乓球式”你来我往“小”问题,引导围绕主要问题作深入思考。比如,学生“认识百分数”,在众多问题中要筛选出“为什么要学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意义与作用”、“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等重要问题,让学生思考学习百分数必要性、意义、作用以及知识联系等。同样,对于学生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问“你明白了吗”。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3秒提高到5秒时,就会出现下面一些结果:学生回答问题时间增加,回答不出问题情况减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主动回答问题情况增多,学生自信心提高。教师也要善于补问与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处,让学生体会思考价值。如教学“可能性大小”时,当学生意识到黄球多、蓝球少,摸到黄球可能性大而蓝球可能性小时,教师立即追问:“是不是任意摸一次,一定摸到黄球或摸不到蓝球呢?”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思考更加深入,即可能性大事件不一定发生,可能性小事件不一定不发生。二、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当一题有多解时,学生往往会更有思考冲动,学习情绪也更高涨。究其原因,是开放题打开了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依次类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努力走向开放。课堂决不能是“一言堂”,否则学生独立思考就是无源之水。教师讲解也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剖析与自我开拓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观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提问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生是经过独立思考;而问题提得多与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广度与深度。比如,高年级学生阅读统计图表时,一些学生能提出谁多谁少、求与求差等单一问题;一些学生能提出求总数、两个量之间比较等反映稍复杂关系问题;有少数学生还能提出反映趋势、预测性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高质量问题。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空间,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对于水平较高学生应采取“放”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泛独立思考时间与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后进学生应采用“诱”方式,多给一些鼓励与启发,形成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大问题”提出后,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三、教给学生独立思考基本方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联。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问题是否解决(结果),因为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形成基本策略与经验才是后续学习所必须。比如,根据波利亚“怎样解题表”,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告诉我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习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