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2]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童第周求学布鲁塞尔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童第周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本来宁波效实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可是毕业那一年,在老家的大哥病了,童第周只好放弃上大学,回老家去管家。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先考北京大学和南京的东南大学,都没有考上,后来就在上海复旦大学做特别旁听生,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童第周二哥介绍其到浙江省桐庐县,任县建设科科长;同年,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留学之路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童第周乘火车从满洲里经前苏联到比利时比京大学(今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学的天地里拼童第周搏进击着。那段时间,他的导师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层薄膜剥掉。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怎么也去不掉那层膜。童第周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刺一下,卵瘪下去了,一下就剥开了。达克教授对这个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天份感到欣喜万分。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夏天,童第周的导师带着他来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要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童第周再次顺利完成,让云集此地的国际同行十分钦佩;同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出于热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发动中国留学生,组成中国学生总会,并被推举为负责人。童第周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最终被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判处两个星期的徒刑,缓期执行。 毅然回国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获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童第周先生,年底,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回到中国,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国立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1
高中生物达人秀童第周素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