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去了远方班级:电商一班组员:肖雪欣张慧芬张嘉芮郑绮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写下这一诗句的诗人汪国真于4月26日凌晨2点10分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终年59岁。他的诗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风靡一时,深受当时中学生和大学生喜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曾经是红遍大江南北的诗歌王子,他的作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至今激励人心,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全民诗情的浪漫岁月,他的文字就代表着青春,梦想和未来,都说诗人是上帝的宠儿,但汪国真的成长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七年枯燥的铁工生活,两次高考才进入暨南大学,无数次遭遇退稿,才凭借《热爱生活》一诗成名,1990年30岁的汪国真终于迎来事业巅峰,推出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刚上市,便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达六十万册,《年轻的思绪》相继出版,总印数高达两百万册,引发无数少男少女的狂热追捧,媒体也把这年称为“汪国真年”。汪国真如何走向诗歌之路汪国真是1956年生人,他的父母是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在国家劳动部工作,汪国真小的时候家教很不错,像基本的文学著作,他小时候差不多也都读了。但是初中毕业以后,就参加工作了,因为他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是1971年,汪国真15岁就参加工作了,到了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到车间里当一名普通工人,这一干就是七年,但汪国真自己并不甘心一辈子做工人。恢复高考之后,汪国真就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到了。他决定参加高考,本来他的兴趣是理工科,在工厂干得也有声有色,可是汪国真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就觉得自己高中没念过,初中就毕业了,考理工科大学不占优势,所以他决定参加容易短平快,快速实现梦想的这种文科大学。所在在78年,他考上了在广州的暨南大学中文系。那么上了大学之后,汪国真就把大量时间用来创作诗歌,一个是他对诗歌本身很有兴趣,他也认为自己有诗人的天分,另外一个后来他很幽默的对媒体说过,说我这字写得难看,我怕投稿的时候,要是小说长篇大论,人家编辑看不下去,诗呢就比较短,编辑一目了然,虽然字很差但也能够看完。1979年4月12日,正在读大一的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处女作《学校的一天》,他得到的是两元钱的稿费和坚持诗歌创作的巨大鼓舞,从此走上诗歌创作之路。汪国真的诗浅白通俗易懂,恰恰是对当时朦胧诗发展到一种瓶颈的批判。80年代的诗其实非常火,包括朦胧诗,后朦胧诗,还有后来的第三代诗人创作。第三诗人的诗先锋性太强,很多老百姓看不懂,包括朦胧诗那个时候,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之后,人人愿意反思,人人愿意思考,而且这一波读者,往往有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很多人愿意结合自己的经历挖掘诗里面的内容。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90年代这个时候,70后一代成长起来了,他的成长过程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没有那么多的反思,所以在这些人的成长过程中,只有懵懂,冲动,叛逆,所以他们本能的愿意接受这种思维相对简单,浅白易懂的诗。为何汪国真的诗在90年代如此的受欢迎1988年,销售量过百万的读者杂志,在卷首登了汪国真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热爱生命,后来这个诗被无数的年轻人,抄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抄在贺年卡里,抄在给姑娘的情书里,广为传颂,这个《热爱生命》我相信很多的90后也并不陌生,它的内容总共四段。当时的这首《热爱生命》被传疯,尤其是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和“未来”为意向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慕蓉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诗歌的最大特点和成功之所在。诗歌鉴赏《热爱生命》是一首主题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味道和哲理意味的,又非常适合朗读和传播的励志名作,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成型的年轻人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和激励意义,他鼓励读者热爱的不是最终的成功和未来的美好结局,不是爱情的获得和奋斗目标的实现。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追求“风雨兼程”“吐露真诚”,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这样,诗歌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诗歌鉴赏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
汪国真 诗歌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