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的她在6岁时就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
1974年9月,乔安妮·罗琳在塔茨希尔教堂小学上学。 1976年秋,罗琳开始在塞德伯里的韦迪恩综合中学上学。1982年,乔安妮·罗琳成为韦迪恩综合中学的学生代表。1983年夏,罗琳从韦迪恩综合中学高中部毕业,参加了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同年秋,罗琳开始在英国埃克赛特大学学习,主修法语和古典文学。1985—1986年大学第二学年,罗琳因参加了埃克塞特大学的“法国实践活动”而来到巴黎。她在那里教英语,这是她首次任教。
1987年春,罗琳从埃克塞特大学毕业。大学时住过的宿舍有Duryard和Pennsylvania(哈利·波特曾住的郊外小屋的原型)。在课外时间,她认真重读了西方奇幻经典《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这对她后来写作起到了巨大影响。此外,罗琳在埃克塞特城的所见和到过的许多地方都成为她后来创作《哈利·波特》系列中场景的来源。例如,大学的大礼堂给了她霍格沃茨大厅的灵感,对角巷则是受甘迪大街(Gandy Street)的启发,而破釜酒吧是以埃克塞特当地两家著名的酒吧Old Firehouse和Blackhorse为原型的。魁地奇的灵感来自于罗琳观看的1986年5月21日埃克塞特圣詹姆斯公园球场(St James Park)一场极其平淡的比赛,对阵的双方是埃克塞特城(Exeter City)和剑桥联队(Cambridge United)。根据赛后的报道,整场比赛皮球在场上飞来飞去,直到上半场结束前比赛才有了唯一一次亮点,埃克塞特城的队员Keith Viney在大脚解围时,皮球击中了一只飞过的海鸥(魁地奇中金色飞贼的来源)。
24岁那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于是,哈利·波特诞生了——一个11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哈利·波特成为风靡全球的童话人物。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罗琳母女的生活极其艰辛。在开始写作哈利·波特系列童话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把哈里·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不过,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童话一出版便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其中包括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进一步轰动世界。2000年7月,随着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持续升温,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2003年6月推出了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5年7月推出了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销售势头一次高过一次,形成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哈利·波特”飓风,被视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而“哈利·波特现象”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在成功和财富面前,罗琳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历过的苦难,成名后,她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慈善活动。2000年9月,她出任“单亲家庭委员会”形象大使,并捐出了50万
JK罗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