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交响曲介绍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 1794--1796 C 大调第二交响曲 1801- D 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1803-1804 降E 大调第四交响曲 降B 大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1804-1808 C 小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7---1808 F 大调第七交响曲 1811- A 大调第八交响曲 1811- F 大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D 小调第十交响曲(遗稿) ( 未完成) 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1813 D 大调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作品号: 21 创作: 1798-1799 年间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 1788-1789 年间,也就是贝多芬 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 1800 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 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 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 有着怎样的联系, 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贝多芬 1770 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 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 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 11 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 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 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 17 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不过这位望子成龙的父亲,教子方法过于残酷,常和小贝多芬的老师外出喝得酩酊大醉后在午夜时分回家, 将已经入睡的孩子揪起来,强迫练琴。有人认为这是导致贝多芬后来听力下降的原因。——权衡桂籍注)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 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 14 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 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 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但即便如此, 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 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 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 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 (原话是: “大家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权衡桂籍注) 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 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所以, 1792 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 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 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 一生创作过 100 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 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 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 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 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 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 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 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 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 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 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 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 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 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末期, 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 在这个基础上, 创作于 1798-179 9 年, 1800
贝多芬交响曲 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