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探究巴赫及其键盘音乐.docx以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探究巴赫及其键盘音乐【摘要】《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的键盘音乐中被人们普遍弹奏并用作教学的一部作品。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来探究巴赫的键盘音乐。【关键词】巴赫;键盘音乐;《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97-01一、《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基本概述《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48首前奏曲与赋格共同组成的一部作品,共分为两卷,各24首,第一卷从BWV846至869;第二卷是从BWV870至893。巴赫曾说过,《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使用一切全音半音的调,以及有关的大三度do,re,mi、小三度re,mi,fa创作而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如今,这部作品成为无数钢琴学均律作为一种律制,我们已经熟知。可在巴赫那个年代,平均律几乎为纯律,纯律只能在C大调中运用,无法运用到其他带升降号的调性中,更无法自由转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赫大胆创新,将平均律运用于24个大小调中,从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这48首前奏曲与赋格按照调性发展原则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调与调之间的关系以及转调的魅力。《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前奏曲是在乐曲开始前用作即兴表演的,没有固定的形式。巴赫的前奏曲大约可分为三类,即音型装饰化型前奏曲、旋律型前奏曲(在固定和弦的伴奏上,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创意曲型前奏曲(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赋格曲是一种独立的曲式,在巴赫之前是分为三段,每段都以相同或改变的主题作转调,或者移调,但在巴赫手下,却别出心裁地将主题安置成各种形式放在曲目中间,成功地展现了调性转换的效果,成为后世典范。在巴赫的赋格曲中,复杂的对位法随处可见,他集先人的智慧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将复调音乐推向高峰。赋格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浓缩型和弛缓型。二、巴赫的键盘音乐巴赫作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在其所有作品中,键盘音乐的数量虽然不像声乐作品那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从《初级钢琴曲集》《小型曲及赋格》《创意曲集》到6首《法均律钢琴曲集》,无疑不是高难度高质量的作品。巴赫的一生大半部分时间是作为宫廷管风琴乐师度过的,《键盘练习曲集》是其在柯腾时期为长子威廉?费利德曼创作的,通过这部曲集我们得以了解巴赫的创作特点。这部曲集从音谱符号开始,带领初学者由入门的基本曲目一步步“登堂入室”,直到完成《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包括24首前奏曲与赋格),这套曲目很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大调和小调都做了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由于这套作品大受欢迎,于是巴赫再接再厉,将剩下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出来。巴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从《二部创意曲集》《三部??意曲集》,到《法均律钢琴曲集》,他创作的曲目都是有针对性的。总之,巴赫的键盘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非常之大。三、巴赫键盘音乐的艺术价值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德国的政治、科学、哲学和艺术文化迅猛发展,在融合了宗教和音乐的背景下,
以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探究巴赫及其键盘音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