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探研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古史研究领域中的“古史辨”大讨论,推动了当时学界对于出土文献的认识、重视和利用,开启了近代以来我国出土文献发现、整理、研究的新时代,而出土文献概念的最终形成与科学界定,为现今我国出土文献学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出土文献本身是文献,出土文献的文献属性,决定了出土文献与文献学有密切的关系,出土文献不仅需要文献学意义上的整理研究,反过来出土文献研究又丰富发展了传统文献学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出土文献本身是史料,保存了大量传世文献所没有的新资料,极大地推动、改变、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出土文献对于整个历史学科具有证史、补史、纠史、撰史等方面的功用和价值。关键词:出土文献;文献学;历史学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2-0159-062013年9月11日、11月14日《光明日报》“理论?史学”版相继刊发李学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朱风瀚《出土文献与考古学》、黄德宽《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和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吴振武《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等重要文章,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集中对出土文献的价值与意义进行解说,读后深受启发,获益良多,但亦颇有意犹未尽之憾。本人不揣谫陋,愿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拟就出土文献概念的形成与界定、出土文献与文献学、出土文献与历史学等方面问题略陈管见和补充,以期裨益于现今我国出土文献学的构建。一、出土文献概念的形成与界定《光明日报》“理论?史学”版所刊发的上述文章,就其题目、内容与主旨所指,不难看出,皆在“出土文献”。毋庸置疑,时下一股出土文献理论探讨的热潮已经兴起。众所周知,我国出土文献的历史非常久远,如西汉初期的“孔壁中书”和西晋初年的“汲冢竹书”,但“出土文献”一词,却是最近十几年才在学界逐渐通行的,出土文献研究的理论、范式和方法等尚在不断构建和完善中。上述诸文,大家名作,高屋建瓴,无疑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然而对于出土文献概念形成的学术史梳理的缺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组文章主旨的深度领会。实际上,用以指称那些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代文字资料的“出土文献”一词,虽然出现和使用的时间较短,出土文献概念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历程,最早却可追溯至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史学流派――古史辨派,掀起了一场新的辨伪古史、辨伪古书的疑古思潮,不仅认为夏代只是传说的堆积、商代历史无征可信、西周以前的历史都不可靠,而且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其意更是在于使人不要盲目信从前人关于古史的各种记载。“古史辨派”疑古过头的做法,招致了来自当时学界各方面的批评,鲁迅先生曾谓“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王国维1925年在《古史新证》讲义中也说:“疑古之过,其于怀疑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不“立”(重新复现古史真相),王国维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印证“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来研究古史。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
出土文献探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