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课堂小结第四学习主题第 15 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入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虽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其国家和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委吗?让我们循着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进程去做一番了解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953 年3月5日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逝世 1922 年4月3日~1953 年3月5日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52 年10月5日~ 14日苏共 19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 19大结束后)。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威望的提高,犯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错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 ~ 第4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918 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1934 年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 1939 年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2 年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书记。 1953 年起任苏共第一书记。 1956 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苏联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负责管理全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 他的自由化政策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被称为“鲁莽的改革家”。1964 年被他的学生兼党内同志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被迫辞职。 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全面,在位十年,改革十年。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改革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容: 评价: 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①思想解放; ②农业方面; ③工业方面。批判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 1956 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候空前宽松。减轻农民负担大规模垦荒推行“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 1958 年,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指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 取消 25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的部,把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后为 47个),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由各地新设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中央权利下放给地方,削弱中央集权,后又陆续收回一些已下放权力。没有真正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厨房辩论”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东欧各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减产,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1956 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随后演变为流血冲突。 10月24日和 11月4日,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匈牙利民众占领一辆苏军坦克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拉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