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讨论:是生计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青年报》2006年6月22日B13版报道,邹云翔2004年被评为“中华食雕九大赚钱名刀”,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雕刻大师”、“中华厨神”,可现在一个大厨师彻底被各大酒店拒之门外,原因是他拒烹野味。
一个厨师要与传统的习惯和人性的贪婪去较量,看上去有点“自不量
力”,引来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太傻。
他也认识到:只有溶到社会中去才有更大的作为
办食雕学习班,教授烹饪理念、知识、技巧
组织弟子宣传以各种方式“拒烹野味”
号召其他饭店厨师加入“拒烹野味”活动
发起百万厨师参与全国“拒烹野味”签名活动
……
有一颗“拒烹野味”的公德心,人品可敬!
毅然走上“拒烹野味”的道路,勇气可嘉!
坚持初衷不改,行为积极有效,做法可赞!
思考
朗读欣赏
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经常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导入
一、仁义和富贵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一章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