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欣赏、鉴赏与创作.doc中国画欣赏、鉴赏与创作摘要:从中国画欣赏和创作的角度,谈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关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中国笔墨文化等等,说明中国画是淡泊,养生,向善的艺术。强调''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关键词:中国画本质特征欣赏创作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33-40今天这个不叫报告,勉强叫讲座,希望有这样一次交流机会讲讲自己的认识,说说心里话。我主要谈中国画的欣赏、鉴赏,和由欣赏、鉴赏出发的创作。笔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本民族的东西。但是我们老是要在各种场合去宣传它、诠释它、我们还要讲怎么欣赏,这其实是很不幸的事情。法国人用不着到处讲怎么欣赏他们的画,意大利也用不着讲如何欣赏歌剧,俄罗斯人也不要讲如何欣赏芭蕾舞。但是我们必须要讲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那么自信,所以就有了“文化自信”这个词,并且出现在党的文献上。讲“文化自信”,那就是因为我们不自信,或不够自信。一百多年来改造中国画的声音不断,有问题才改造它,要不然改造它干吗呢?我们总是要拿一个参照物来改造它,这个参照物就是西方绘画。艺术只有形态的差异,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也没有新、旧之分。彩陶、青铜器很陈旧,却仍然精湛。新旧是时间概念,今天新明天就旧了,新旧是历史过程,美才是艺术的本质。问题是怎么看?一百年来中国画作为艺术形态它本身有复活体。是人看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就虚拟了中国画,于是就有要改造它、改变它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这对中国画这门艺术的认识造成了很大的偏差,以至于有今天的丧失标准、迷茫,无法欣赏自己的艺术成果的问题。其实中国画、西洋画都是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两条大河各自播撒,两棵树结出的不同果实,没有优劣和高低。论油画对中国画的高低,这是一个很荒唐的比较,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陷入了“二元论”的问题判断,这个“二元论”方式我们很难简单地做出是和非,对和错的判断。比如说我们把古代、近代对比,把东方和西方对比,用这种思维来看待我们的传统。这个思维出现在1840年西方炮舰打到中国来以后,中国变成了积弱的势态。一些有识之士谋求强国之路,在反思我们文化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康有为在他的《万木草堂》里,认为原来的中国画在衰落走下坡路。他认为今后将有集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而大成者。今天我们可以见证的是徐悲鸿。陈独秀也在《文学革命》文章里狠狠地批评了中国画,尤其批评了中国文人。再后来鲁迅先生也批评中国画。最极端的徐悲鸿又提出:'‘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统治中国画三百年余,实属罪大恶极”。这是当时急切盼望国家繁荣的语境下,急欲颠覆自己传统里面的坏东西,学习好的东西,以至于出现的很多的笑话。钱玄同就提出:欲使中国不亡,汉字必须要废除。他没想到今天有电脑,有五笔字型、拼音等。中国文字是中国思想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带根性质的东西,这样激进的言论是有历史局限的。但对于中国画,到今天我们还在似是而非的道路上蹦躅。我刚才说了中国画是中国人的独特智慧,在艺术形态上是没有先进和落后、高与下之分的,只是在艺术质量上有差异。中国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物,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晶和生活习惯。中国人整个的文化生态下产生的这种中国文化,称之为“笔墨文化”。它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陶冶,本着以修身立命,提升自我境界为本的价值观念,书法入画的笔墨观念,不重形象,重心相的造型观念。跟西方绘画完全不同。今天好多人拿西方绘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画,用西方美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画,这是造成混乱的根源之一。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内修心而外益世,抒胸臆而振斯文”这内容源于屈原的《离骚》,屈原的名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修能”就是人塑造自己的内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绘画、书法、都是修为的绝佳手段。独善其身最好方式莫过于绘画。绘画说它的修心、养志,是它的外部功能在皇帝、国家看来是所谓“画足人文”,它整个功能是养心、然后养志,养志是提升境界。在我们的祖先看来,人提升境界,它的生命质量就会提高。《皇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不但是养生的结构,而是把自然科学、哲学结合起来,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智慧。恬淡虚无没有其他的非分之想,是你身体的真气,"真气从之”人就安了。精神内守是守住自己的志向,一种纯正的追求。这个时候你的免疫力会很强,叫"病安从来”,这是很好的画论和书论。画家与书法家的专业对从业的人很好,根源就是去浮躁。所以清代学者也认为书画于精神和身体都好,在东方画论里,书画可以抵御不好的环境和苦闷,中国古代画家长寿不奇怪,就是因为它有'‘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的“十二字功能”。世界上没
中国画欣赏、鉴赏与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