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征文3篇.doc最新家风征文3篇【篇一】“百善孝为先,百事勤作基,百行礼先行。”这是我们家的家训。平常好像也没有时时刻刻耳提面命,但它就这样一点点影响着我,熔铸进我的骨血,把我雕刻成现在的自己。那时年幼,在家中不愿帮妈妈做家务,甚至连端杯茶都不去帮忙。因而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日与同学玩乐,出门在外遇到同学的父母也懒于打招呼,可谓是过着小太爷般的“神仙日子”。父母望着我,每每叹着气,但没有拿着我一顿说教,而是选择了默默做我的榜样,以行动影响我。周末时,父母总是带我去看望独居的外祖母,嘘寒问暖,为年迈身子不利索的外祖母洗衣,和她一起晾衣、做饭、添置物什,又或是坐在一旁同她说会话,为她解解闷。“最近陈伯又买了什么东西啊?”“王大爷怎么又养了一只猫哦?”“最近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嗟!”这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孤独的外祖母会因为这些平日里最平凡不过的语句,脸上洋溢起幸福的光彩,就好像枯木上又冒出闪闪的新芽来,亮眼极了。我好奇地问母亲,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孝”。于是,我便开始在家中帮父母做些不起眼的小事来。后来功课渐渐重了,我虽然不吃力,但也只能稳保班级前三了,十分沮丧。父母却并未安慰我,而是各自自做自的事。不同的是,每周看电视的娱乐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看书、写字、读报,可笑容比以前更多了。我很奇怪,难道还有什么比玩耍更快乐的吗?父亲说,只要我更加用功就一定能领略到笑容的秘密。我开始像他们一样,每晚抽出更多的时间看书写字,做做题目,不知不觉间,我又占据了班上第一。我明白了,百事勤为基,只有勤奋,才能去完成挑战的任务,争取更优秀的自己,收获比平凡更具分量的成功。这不仅仅是家训,也是做事的原则。出门在外时,父母见到叔叔阿姨或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必然热情洋溢地打招呼;用餐也必然举筷有礼,用食无声。回想起我从不打招呼直直走过的情景、在家中吃饭时发出声响的情景,羞愧难当。母亲说,百行礼先行,唯有彬彬有礼,才能真正地活出风度,活出生命的质量。这不仅仅是家训,也是做人的素养。【篇二】我的家乡在衡阳的一个叫“里仁冲”的地方。“里仁”是孔子《论语》的篇名。“里仁”意为“要和有仁义道德的人住在一起”。先人用这个寓意深刻的地名,寄托了他们美好的心愿。我家堂屋正中墙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祖德流芳”四个正楷大字,字是用金黄色蜡光纸剪贴的,从颜色看已有好些年头。打小,小叔叔就反复教我指认“祖德流芳”这四个大字。朦朦胧胧中,我逐渐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就是要把祖先的优良家风和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小时候,我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老少二十口,主要生活来源是租种几亩山田,生活十分困窘,可这并不影响我家勤劳俭朴、尊老爱幼的氛围。当时这个家由祖父祖母当家,父亲兄弟姊妹七人明确分工,下田种地,进屋挑水,各司其职,每天日岀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就上山砍竹,编织算筐菜篮等日用竹器到界牌小镇上去卖,有时还要去做挑夫,挑上一百多斤重的界牌出产的瓷器,走上百多里路,赚取那种很苦的脚力钱,来贴补这个大家庭的日用。当时我还只有两三岁,曾祖母生活不能自理,饭都要喂。只比我大六岁的小姑妈每天用一个陶瓷罐子煨一罐烂烂的软软的白米饭,先喂老祖母吃,然后再喂我。家里主粮不够,小姑妈亲手做的罐子饭自己却一口都舍不得吃,但一定要保证我们一老一小有白米饭吃,而且是先老后小,跟今天先小后老不同。家里虽穷,可“祖德流芳”四个大字
家风征文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