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实景演出中艺术创作瓶颈.doc山水实景演出中艺术创作瓶颈摘要:实景演出能够展示地方民族文化,起到宣传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山水实景演出剧目,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找到造成实景演出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关键词:山水实景演出;创作瓶颈;文化创意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42-01一、山水实景演出的现状山水实景演出最初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艺术表现手段,打造出一台浓缩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舞台艺术作品,向观众集中展示某地的文化特色,并形成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以推销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起初《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在公演后极大地推动了阳朔和丽江的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收到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热捧。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印象”模仿热潮,这些演出大部分都进行着复制及自我复制。少了创意要素的加入,即使环境变了,音乐变了,使用的素材变了,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当下实景山水演出存在的一个重大弊端。在当下的实景演出中,感官刺激正在逐渐的取代心灵的感动,对民族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思考也正在被制作者有意无意的放弃。每一个从业者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强调大场面、灯光特效、音响震撼、票房和所谓的成功,仿佛只有这些才是实景演出本身、才是艺术本身。二、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创作瓶颈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打造白己的山水实景演出,目的是为了提升当地文化形象的级别和实力。让来到这里观看演出的人们,都能在这场融山水、情景、民族人文理念于一身的演出当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就现实情况来看,诸如阳朔、丽江、武夷山等地的文化形象,确实借由"印象”这张文化名片得到了推广,但是当大部分的旅游地都在打造白己的实景演出的时候,实景演出在受众心中的特殊性也就减弱了。一座城市,在向外传播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自身特色的定位。以为仅仅靠一台实景演出就能达到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带动城市文化形象宣传,着实是高估了实景演出的能力。从欣赏者的角度,许多时候只是出于对艺术作品所展现表象的一种观看,这与“欣赏”艺术的层面还相距甚远。张艺谋在《印象•丽江》宣传片中这样说道“那种大量的,集体的,雨点般的击鼓动作是最震撼人心的”。类似于这样的群舞在实景演出中是最常见的演出形式。大量的集体舞蹈、华美的服饰与灯光,成为实景演出的主要标志,其内在的民族文化内涵反而退居其次。在当下山水实景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许多舞蹈作品常常风格不定、直接使用素材堆砌舞蹈动作,常常几十上百人配合灯光音响做着重复的动作,其目的是让观众感觉到视觉上的震撼,但是观看完毕走出剧场时却又觉得索然无味。其实当下许多舞者和舞蹈创作人员在创作中需要的不应只是技术层面的强化,或是追求场面宏大的“人潮舞”,更多的应该加强自身对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解。在实景演出的创作中,如果只将原本具有明确文化内涵的形象进行抠像,抛却原有的人文精神,那么这只是在做一件失却了原有人文内涵的作品,即使外表再绚丽,也会逐渐耗光它的文化生命力。实景演出不应只是一场豪华的烟火秀,因为最终能让观众为之感动的还是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体味到的真实情感。用“大而无当”四个字来形容当下部分山水实景演出的表现,似乎是比较合适的。这股宏大之风吹遍了国内的著名景区,面对部分山水实景演出带来的高回报,使得
山水实景演出中艺术创作瓶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