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梭罗的劳动诗学.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梭罗的劳动诗学.doc梭罗的劳动诗学摘要:梭罗终身是劳动者,他把创作经验概括为一种用“月并月氐说”表达的劳动诗学,认为劳动是心理过程、结构发生和建构的动力与源泉;心理结构运行积累的经验是作家掌握和运用语言、反映现实的基础与中介。多样性劳动使梭罗的心理结构和创作个性具有跨界性,即跨越生态学家、劳动者和作家三种不同人格类型心理特质的边界,并将三者整合于一身。这种跨界性创作个性凝结在梭罗作品的主题、思维方式和文体中。关键词:“腓月氐说”劳动心理结构创作个性劳动诗学诗学(poetics)"在现代文学批判词汇表中的地位显赫,但其含义并不十分确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诠释”。从亚里士多德到结构主义,先后产生过多种形态的诗学,并逐渐形成诗学概念的共核,“即诗学指文学的整个内部原理”{1}。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梭罗的劳动诗学(laborpoetics),是诗学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但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梭罗一生都是劳动者,他的全部作品都是以劳动中获得的身体体验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创作的,因此,很自然,他把白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一种劳动诗学,而他的全部作品又在实践上印证了劳动诗学并显示了这种诗学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他的劳动诗学是以“脐月氐说”的形式提出的。他在早期的《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和后期的《散步》两篇散文中提出“月并月氐说”来阐明他的劳动诗学:“脐月氐”是劳动在人肢体上留下的老茧,同时隐喻劳动创生的人的心理结构;劳动创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行所积累的经验是作家掌握语言、反映现实的基础和中介,并且凝结为创作个性。劳动诗学所涵盖的就是现实一劳动一心理结构一语言一作品的关系论域。一、劳动是建构心理结构的动力和源泉(一)劳动推动心理过程不断进化1862年,在去世前几个月,梭罗写下著名散文《散步》,用“脐月氐说”对他一生的成长进行总结。他说:“长期风吹日晒的户外生活,无疑会生成粗栃的性格,使我们质地纤细的本性(nature)长满厚厚的月并月氐,如脸上和手上长脐月氐一样。如果少些风吹日晒,我们也许会对一些影响我们智力和道德发育的有价值的东西更加敏感,而且无疑会使皮肤厚薄均匀,但从经验来看,那只是立刻就会脱落的皮屑罢了。按照我们的想法,应该有更多的空气和阳光。劳动者长满脐月氐的双手(callouspalms)更熟悉自尊和无畏的纤细心灵,它们比游手好闲者软弱无力的手指更能感触心灵的颤动。”{2}梭罗这段话中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仅指体力劳动。游手好闲者手指软弱无力,智力和道德情感病态敏感,意志脆弱,本性纤细。劳动者双手长满的月并月氐,是劳动生成的皮肤组织、人与劳动对象接触的界面(interface)。长脐月氐的肢体触觉迟钝了,劳动能力却增强了。肢体上的脐月氐的这些特质通过隐喻,映射在本性的“月并月氐”中,喻指劳动对人的本性的创生。经创生的人性不再病态地敏感,但智力和道德情感更敏锐,意志更无畏和坚定,性格粗栃坚实。这个有认知、情感和意志功能的“月并月氐”,就是劳动创生的人性的核心 知、情、意心理结构。在当时,心理学还未从其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梭罗用知、情、意心理结构来概括人性的核心,其思想渊源是康德的哲学(康德哲学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康德认为,人是认识、审美和道德实践的主体,心灵的知、情、意心理活动可达到真、善、美。与康德哲学强调先天形式是知识来源的先验论不同,梭罗认为劳动建构人的知、情、意心理结构,并凝结为个性(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劳动诗学的这段“月并月氐说”,符合现代心理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和大脑的结合才产生心理,“而这种结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3}梭罗承认客观世界是人心理发生的基础,劳动是心理发生的源泉,他说:“我看、嗅、尝、听、触摸那我们与之同源的永恒之物,它既是我们的创造者、我们的住所,又是我们的命运、我们自己。”{4}人类的劳动“是大自然工业的一部分”。宇宙和自然是永恒的存在,宇宙创造了人类,给人类生存空间;自然又是人类的劳动对象,人类的劳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相融合,在劳动中,人类通过眼、耳、鼻、舌、口五官看、触、嗅、尝、听,感知自然,产生了心理。劳动是知、情、意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推动心理不断进化,贯穿人的一生。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心理的形成时期,也是社会化时期。"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我们通过和他者的互动,发展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扮演一个社会角色的能力的一种方式。”{5}梭罗认为实现社会化最重要的方式是劳动,孩子们自己去山野中采食野果就是一种寓于游戏的劳动。孩子们第一次去采越橘,“这将他们带入了一个新世界,体会到了新的发展,尽管他们带回家的只是篮子里的一品脱浆果{6}。”幼年时梭罗就开始在故乡康科德山野间采摘野果,享用自己的劳动果实,萌发自我意识和认同,形成正确

梭罗的劳动诗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74 KB
  • 时间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