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潮汕民俗文章.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潮汕民俗文章.doc潮汕民俗文章潮汕地区是我国传统习俗保留较多的地区,让我们看一下有什么传统习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希望对你有用!关于1:民俗中备受推崇的吉祥物已经进入国历的2017年了,这一年对应的生肖是鸡;即是鸡年。(不是这只鸡啦...)而"鸡"在潮汕民俗中,是备受推崇的"吉祥物"。在潮州彩瓷中,鸡一直是艺人所偏爱的题材,最常见的是"公鸡芭蕉图",它经常出现在用作祭祀之用的瓷器上,在潮汕民俗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民俗学家郭马风先生认为,鸡(尤其是公鸡)之所以为潮汕民俗所偏爱,缘于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鸡头顶有冠为"文";脚爪健硕为"武";遇敌敢斗为"勇";觅食相呼为"仁";守时报晓为"信"。在潮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处处可见鸡的踪影:逢年过节祭神拜祖,装供品用的是"鸡碗",即画有公鸡形象的容器,而"公鸡芭蕉图"更是最眼熟的题材,这其中寓意深厚:芭蕉硕果累累,语音上又暗合"招";鸡则暗合"吉",蕉和鸡便成"招吉"。供品中的"小三牲"鸡、鹅、鸭中,鸡也被放在首位。潮汕民俗"出花园"是潮汕人的"成人礼",举行过"出花园"仪式,就意味着长大成人了,而在这一仪式中,鸡的角色不可或缺。"出花园"这一天,会有隆重的祭神仪式,供品中最重要的一道就是鸡,当事人顶礼膜拜之后,会在家中招待客人,以鸡宴客,客人啖鸡肉、啃鸡骨,却万万不可动鸡头。这一天的宴席上,"坐大位"者是"出花园"的人,"咬鸡头"者也非他莫属,当事人拿起鸡头,真吃也行,象征性地咬一口也行,反正此举必不可少,蕴含"独占鳌头"之意,也寄寓大人对其日后飞黄腾达的希望。此外,潮汕的所有红白喜事也几乎离不开鸡。婚嫁喜宴中有鸡,生日寿宴上有鸡,得子满月请客有鸡......总之,在潮汕民俗中,鸡是备受推崇的"吉祥物",可谓人见人爱。关于2:潮汕民俗|正月访亲友,"手信"有来由潮汕话中的手信,通常指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信手捎来,故称"手信"。手信的出发点并不具备目的性或计划性,只是纯粹表现人们的情谊,突出一份心意。潮人重礼,正月尤是。古往今来,潮人世代相沿,"手信",是昔日所有潮人探亲访友时对所带礼物的民间俗称,或是各地人们通常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因有信手拈来的意思,故称"手信",其中蕴涵的文化味颇足。曾几何时,手信仍流行于潮汕各地民间。春节拜年,人们顺手带上的一对柑桔作为互相交换"赠送大吉"之用,是手信;城市人到农村探亲一趟不容易,手提一尾用水草绑住的草鱼作为礼品,是手信;乡下人到城市里走亲戚,顺带捎上地瓜等土特产作馈赠之用,是手信;亲友头烧额热了,探问时一般不可两手空空,送一包莲藕粉什么的,礼轻情义重,是手信。那个时候,手信这个良俗流行于生活每个节点、时间段,古风盎然。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市,传统工艺品、日用品、副食品、土特产等产品更是地方特色突出,市场基础良好。悠长岁月,"手信"已成为潮人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原来,"手信"一词是有历史缘由的。古人称使者为"信"或"使",合称为"信使"。《现代汉语词典》释:信使,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司马相如《巴蜀檄》云:"故遣信使,晓喻百姓。"杜甫有诗云:"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唐朝年代,"信"已引申为指礼物和人情了。《东观余论》写道:"今之流俗以赠书送物为信"。唐代名诗人皮日休有诗:"明朝有物充君信,美酒三瓶寄远航"。潮汕民间

潮汕民俗文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yx110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09-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