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创新能力。为了加快艺术教育发展,各大高校开设了各种特色艺术教育类专业和面向全体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艺术类课程。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提高了艺术修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艺术教育与高校又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艺术教育对高校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文章将研究未来“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与高校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达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关键词]艺术教育;高校发展;“互联网+”;人才培养[DOI]. 1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1)教育规模不断上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且已发展成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体系科学、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教育体系。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支持民办艺术教育发展,加强公办与民办艺术教育交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艺术人才。根据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我国将进一步鼓励支持公办和民办高校特别是艺术高校的交流合作,鼓励各地建立论坛等多种交流平台,鼓励高校间开展课程互选、教师互聘、资源共建、科研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健康持久发展。国家政策的推进使中国高校艺术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系学生不断增加、艺术学科的增多以及对艺术老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我国艺术教育未来前景一片大好。(2)艺术建设不断完善。艺术教育对中国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颁发的相关文件及政策使艺术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如艺术学科交流座谈会、相关理论书籍等。且各大艺术高校都开设了特色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学生响应也十分积极。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政策推动了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得艺术教育在课程、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1)人才培养水平不高。首先,艺术教育人才水平的高低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能力有着关键作用。而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太过于注重数量的多少,而忽视了质量的高低,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在教育方面缺乏人文历史科学的沉淀,只注重点的延伸而忽略面的拓展,盲目的追求机械式训练而忽略生活、阅历以及自身文化修养对艺术教育的提升。最后,在思维方面,过多地强调技能式训练而忽略对艺术的创新以及对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在艺术领域找不到理想的位置,尤其是就业方面,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因为一般型人才处于饱和状态,而杰出型人才又太过稀缺。无法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对艺术文化贡献不足且在国际竞争当中处于劣势地位。(2)艺术教育影响力不够。艺术教育需要学术研究又离不开教学与创作,这三者相辅相成。而对于艺术高校来说,缺乏对创作经历的沉淀就很难创作出极好的艺术作品。当前的艺术类学科研究中在众多学科研究里面,无论在科研队伍还是科研成果的方面,数量及其影响力都是差距较大,有待提高。艺术科研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基础理论不足,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②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应用少,实践不够丰富,对艺术行业的指导性以及领导性不強;③艺术研究对国家文化的战略和策略不够有影响力,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影响力也是远远不够的。(3)内涵性不足。在众多学科专业里,艺术学科起步较晚,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在课程方面比较急进浮躁。大多数高校创办艺术课程只注重学科分类的扩张,而忽视了艺术的意义。又把重心放在新的专业学位点,对于已有的艺术专业学位点没有制定好完善的培养方案,对新的专业学位点又缺乏教育深入的经验。不考虑自身学校的特点没有很好地与艺术学科结合起来,导致其发展的传承性不够,缺少对艺术真正内涵的理解。(4)艺术氛围营造能力不足。艺术氛围营造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教育行业太过浮躁,急功近利,艺术作品都逐渐商业化,在市场中出现大量粗制滥造、趣味低下的“三俗”产品,对艺术口碑、形象以及美誉度有着严重影响。二是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对艺术的追求缺乏热情且无法根据生活、根据公共文化来创作,导致艺术与现实脱节,由此无法营造出社会艺术文化的氛围。 2艺术教育对高校发展的助推作用 ,而当将艺术教育置于素质教育这个大范畴中来思考时,发现了艺术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特殊作用,即美育与德育的完美融合。艺术教育是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
互联网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