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教学策略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瑰宝,其语言精练、文字优美、思想深邃、表达内涵,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字艺术。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踏实语言基础,提升文学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具有非常全面且深刻的意義。该文从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学生的特点,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探讨和研究高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高效 教学策略
1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1)学生主体地位未落实。新课标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依旧以主导地位控制着课堂教学的一丝一毫,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一般对于学生的状态、变化以及即时反馈有所忽略,这就导致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想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偏离,这种师生之间的不对应是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下、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因素。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古诗词具有字词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们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所以常常会感到晦涩,对于其中的背景、思想和意境没有共鸣,还经常需要核对工具书进行对照学习,繁琐的教学程序,导致学生逐步出现抵触与厌倦的心理。另一方面,则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趣味性,教学形式缺乏新意,难以诱发学生的热情与积极心理。
(3)应试教育造成局限性。高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为了高考,由于高考对于古诗词考核的题型固定,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与内涵。一方面受到默写诗词的影响,学生对于大部分古诗词的掌握程度,仅仅停留在背诵和默写的阶段;另一方面则受到古诗词鉴赏题型的干扰,学生们对于诗词的理解停留在技巧层次,为了得分而形成了固定的回答套路,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品鉴产生了局限。
2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1)以积累与整合为基础。古诗词的学习与文言文相类似,积累与整合是学习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必须要紧抓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好积累与整理,将繁杂众多的知识内容,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学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极为注重该方法,通常需要训练学生养成勤记笔记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点一滴的总结,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则需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整理自己的总结内容。一般来说,总结的内容分为3类:第一,以字词理解为中心,让学生将具有多种词义、词性的字词进行汇总,分析不同语境下的字词含义,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摧眉折腰”的“摧”字表示“低”,而在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摧”却表示“倒塌”,由此当学生学习到《蜀道难》时,就会发现在“地崩山摧壮士死”的语境下,“摧”字意为“倒塌”,这就是积累字词含义为学生理解古诗带来的益处。第二,以诗句思想为中心,比如一提到思乡,大多数学生想起来的只有《静夜思》,但是通过积累,学生就能随口说出《芙蓉楼送辛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乡偶书二首》等诗词。第三,以理解技巧为中心,此处的技巧并非刻板的套路与模式,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力,比如在赏析《蜀道难》一诗时,全文以一个“难”字为核心,由此展开具体的细节化分析,进而在《书愤》一诗的学习中,学生们就能掌握同样的技巧,围绕一个“愤”字进行研究,从而更加轻易地找到古诗词赏析的捷径。
(2)以感受和鉴赏为发展。古诗词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文学作品,其鉴赏过程必须要让学生具备文学审美的能力,以及感受诗词意境的方法。教师通常可以利用重复诵读、修辞分析、流派探讨、意象分析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快速地体验诗词的意境美。
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这首诗时,笔者在讲述了诗词和作者背景之后,优先安排学生进行重复诵读,当学生不断体会“暖暖、依依、狗吠、鸡鸣、户庭、虚室”等词句时,通过陶渊明质朴的语言风格,心中就会逐渐产生一幅曼妙的画面:初晨时分,太阳升起,普照着整个山村,小狗在不断狂吠,公鸡也随着打鸣,院落里干净整洁,房间也绰绰有余。这种想象中的场景能够让学生一瞬间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情感核心,从根本上体会到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美好的热爱,获得对于诗词真谛的解读,从而完成对于古诗词的感受和鉴赏。
(
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教学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