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初稿) 文/ 李光明 2009-12-26 中国早有《周公解梦》一书,但西方人就是善于钻研,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分析》一书中就开始谈到潜意识问题,并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明确将人的精神意识划分为深层的潜意识和浅层的意识(即日常意识)。但是,本文作者认为,与其说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不如说人的意识分为“历史意识”和“当前意识”(或称“当下意识”、“此在意识”) 其实,潜意识和意识并不同时存在于人脑中。本人认为:潜意识是过往的“历史碎片”,是一种素材或要素。人的意识和人的感觉一样,也是复合性的,是一种有规则的组合。梦就是一种“历史碎片”。古语云: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很多大脑先前录下的“历史片断”胡乱组合成了人的梦境。我说的意识的复合性不难理解,就如一棵树,在人的意识中不一定觉得美,但把这棵树放在草地中、放在人物中、或放在河边溪流中,有规则地组合起来,人脑便获得一幅美丽的图画,产生一个美的意识(美的现象)。潜意识有点象电脑主板中固化的 BIOS ,电脑后续的运行,必先启动和经历 BIOS 程序的运行。由于人脑这种神经网络存在记忆,人脑也是一个有分区的巨大记忆体(分语言区、逻辑区等),就象电脑硬盘一样。人的潜意识的形成,很多都是后天形成的,比如“一次遭蛇咬,十年怕僵绳”。经常接触恐怖片或“鬼”片的人,会产生不良的潜意识。潜意识其实是素材片断,日常意识活动才是一个有规则的自组织过程。当人发生意外事件昏迷时或者临死亡时,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醒转后都说,人死时如在作梦一般,有的会梦见到童年时玩伴或亲人,这种“回光返照”实际是残存大脑记忆中的各种“历史意识”、“历史碎片”、“历史片断”在人死亡将至时的胡乱掺杂,胡乱组合,失去有规则的意识状态。日常意识实际上是现时的各种感觉摄入与各种人脑中原先留存的“历史意识”即潜意识的相互作用(如叠加、比较),所以,人们往往依潜意识作出决定。甚至有“梦境中决策”之说。传说苯分子环状结构发现者( 凯库勒, ) 就因梦见首尾相咬的蛇而受到启发。日常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我的结论是: 1. 潜意识与意识(即日常意识)这两种类型意识的区别不在深浅层次或空间方位上, 而更多在时间先后上。真正时刻存在的是人的日常意识,即此在的“当下意识”。 2. 潜意识是“历史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