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立
第一讲 社会信用体系概述
一、诚信及其作用
1、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日常行为的老实和正式交换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办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诚信是社会规矩,诚信是人格力量,诚信是职业精神,诚信是道德服从。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署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信”不但要求人们说话老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谎言,并且要求做事也要老实可靠。“信”的根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老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原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看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根本涵义都是老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老实老实,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富厚内涵的词汇,其根本寄义是指老实无欺,考究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范例和道德修养,在根本字义的底子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富厚内涵的诚信观。信的意思是相信。 “诚”与“信”作为伦理范例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离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根本寄义是指遵守允许,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老实不欺,考究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2、诚信的作用 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小我私家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随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 (1)诚信是立身之本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办事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2)诚信是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征说:匹俦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伉俪、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老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到达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相互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3)诚信是结交之基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华到达“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资助的目的。不然,朋友之间布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创建在诚信的底子上。 (4)诚信是为政之法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底子宝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对峙保存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度朝政底子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5)诚信是经商之魂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市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种种商业运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6)诚信是心灵良药 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杂乱。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君臣不信,则黎民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结交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译文: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黎民诽谤朝廷、国度不得安定;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结交不讲信用,则相互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物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 综上所述,诚信对付自我修养、齐家、结交、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 延伸阅读:关于诚信的典故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