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境地。重典则、重法式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所以,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高峰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屏障。假如继续在“尚法”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极难再发掘出新东西。经过数十年努力,几代人探索,宋代部分有识之士逐步感悟到,和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依据各自对传统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独特面貌。被后人称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代表人物。而作为当之无愧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杰出代表。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故《宋史·本传》说她“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南宋以来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米芾曾祖辈以上全部是武职官吏。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所以,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四库全书总目》说她“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好奇玩异服,又好奇石,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言行通常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和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这似乎是当初风气。“宋四家”便全部是由颜字入门。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字人手,由浅渐深,追溯上古。而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措施。最终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优点,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利用古人笔法并渗透己意,“想自成一家”。大家全部称赞她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笔法。这对于一个十岁孩子来说,不是很高褒奖。而米芾却认为作品像她人面貌是很不成功。可见她很早就有创新意识。但耐人寻味是,米芾却以后开始了长达几十年“集古字”生涯。
和历史上很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方面继承。她对传统浸淫之深,有宋一代无人能出其右。据她自述,她7、8岁开始学习颜字。因为十分倾慕柳公权书法紧结,旋即改学柳体《金刚经》,伴随学习深入,知道柳出于欧,又学欧阳询书法。久之,因厌其如“印板排算”,用学褚遂良书法,于此用工最久。进而学隶,篆、钟鼎文,临习《咀楚》、《石鼓文》等。后又从杨凝式、李邕、陆东、段委展、沈传师、李世民,和王献之、王羲之、谢安、羊欣等历代名家作品中吸收精华,副会自然。从米氏循序渐进学书历程可知,她是由师法唐人而上溯魏晋。宋代以前名家法帖几乎被她临习殆遍。米氏将书斋命名为“宝晋斋”,把所藏晋唐墨迹称为“墨王”,由此已不难看出她私涉前贤趣尚。米氏学书,十分精勤,自少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