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投毒案背后教育缺了啥校园投毒案背后教育缺了啥就在记者年初采访广西艺术学院校园投毒案期间,曾引起轰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于2月 18 日在上海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校园投毒案作为极端个案, 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两起案件前后不到一年发生的背后,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认真检讨和反思。对比两起校园投毒案,具体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同,但又有一些相似之处:肇事学生都是由于不能较好地处理跟他人的关系, 与同学产生矛盾而实施危险行为。在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上, 这些学生也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复旦大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辩称, 他只是因为“愚人节”作弄黄洋而实施投毒, 没有杀害黄洋的故意; 而在广西艺术学院采访时, 种种迹象表明, 那名大一女生原本想跟舍友开个玩笑, 直到警方抓捕时才意识到问题会这么严重。投放关乎他人性命的有毒物质, 在他们看来却只是轻描淡写的“作弄、开玩笑”而已,实在匪夷所思。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不同。记者接触过的很多高校辅导员老师都反映, 现在的学生工作不好做。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自己住一个房间, 在父母的呵护下长期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的谦让和包容。本该从小就学会的如何与人相处的基本生存能力, 在小学、中学应试教育的训练中被严重忽略, 直到进入大学,才开始真正面对个体的社会化。记者注意到, 麦可思研究院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显示, 大一新生入校后最担心遇到的问题中人际关系(占 45% ) 排在了第一位, 其后才是学习(占 39% ) 、生活(占 30% ) 。让大学新生如此惧怕的人际关系这堂课, 我们的高校、我们的老师又花了多少精力为学生补上呢? 如果这个问题到大学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的话, 我们就难免会看到因为文化和生活习惯冲突、学业压力和生活琐事导致的各种校园矛盾和悲剧。投毒案暴露出肇事学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漠视也让人震惊。尊重生命原本是最基本的社会准则, 但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校园投毒案背后教育缺了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