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高三通史复习的思考
刘金军
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计思路而编写的教科书历史的时序性较差,历史的整体性不强,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考试范围则是以通史顺序呈现,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也非常重视考查考生的通史知识和通史思维。因此,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通史复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思考,不当之处,请同行赐教。
一、明确通史的特点是搞好高三通史复习的前提
通史难为,是史学界的共识,故有“通史大业,殊不敢轻率为之”的说法。[1]通史不仅需要史家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史家具备深厚的史学理论素养。在高三有限的教学与复习备考时间里,在学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通史复习,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笔者以为,进行通史复习,首先要明确通史的特点和要求。
重视通史是我国古代史学界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通史家风”。许凌云先生在《试论“通史家风”》一文中,[2]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通史家风”的特点:
第一,成一家之言的著述之旨。此为“道通”,是史家作通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许凌云先生引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中》的论述:“古人所欲通者,道也......穷毕生之学问,思辨于一定之道,而上通千古同道之人以为籍,下俟千古同道之人以为辅。”以说明“道通”乃是我国古代史家治通史的根本目的。从我们所熟悉的纪传体通史《史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名著可以看出,通史之“道通”,绝非史家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而是他们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史实的选择与梳理,以通史的形式体现其治史思想与目的,从而为世人修身、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
第二,范围千古、牢笼百家的作史规模。此为“博通”,是史家作通史的基础。通史首先是内容广博。“通史的规模,从时间上讲,它往往贯通古今;从地域上讲,它往往范围九州,远及绝域,涉及外国;从取材上谈,它往往广涉四部。”[3]博还必须通,只有博与通有机结合的通史,才能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才能体现历史的整体性。
第三,通古今之变的作史方法。此为“变通”,是史家作通史的观点、方法。通史之“通”,是和“变”紧密相连的。“通古今之变”不仅仅是叙述历史的发展变化,还要进一步探索历史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当代治史学者王家范先生对此作了更为生动的概述:“通史的意境,全在通古今之变,历史由此才重显出它的节律脉动,是一个活泼泼的跳动着的
‘集体生命体’,有它特殊的生命历程和内在的新陈代谢机制。”[4]
许凌云先生从治史的宗旨、基础和方法等方面概括的中国古代“通史家风”的三个特点,毫无疑问,是通史三个最重要的特点。“道通”是通史之灵魂,“博通”是通史之骨肉,“变通”是通史之经脉。三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缺失了其中任何一个特点,达不到其中任何一个要求,都不是真正的通史。因此,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高三通史复习,要围绕通史的特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道通”的特点,寻找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通史之“道”,从更高的层次上整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规律,发挥历史的经世功能;二是围绕“博通”的特点,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思路,发掘历史上下、左右的联系,努力做到上下贯通,左右旁通;三是围绕“变通”的特点,用变通的方法观察历史,把历史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研究,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概括出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掌握正确的历史观是搞好高三通史复习的保障
“道通”是通史的灵魂,通史因“道通”更加吸引人、感动人,因“道通”能够启迪人、鼓舞人,因“道通”显示其深邃的理性精神和历史精神。抓住通史之灵魂,实现“道通”之效果,需要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洞察能力。为此,要认真学习当下处于主流地位的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基于史观,高瞻远瞩,从人类历史的长时段和全景的角度观察历史,帮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时,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其本质和主流。基于史观,立足现实,能够引导我们从现实的角度认识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打通古今联系,实现古为今用。对唯物史观中学历史教师还是比较熟悉的,下面仅就文明史观在高三通史复习中的价值和意义作些简要说明。
文明史观立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观察历史、分析历史。一方面,帮助我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寻找在今天依然有用的知识和价值,告诉我们过去的什么和今天有关,帮助我们贯通古今,实现古为今用、以古识今之效果。另一方面,关于人类文明种类之划分、人类文明递进顺序之认识,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历史之演进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毫无疑问,文明史观比较好地将人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高三通史复习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