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建成”的建筑大师
矶崎新
Arata isozaki
个人生平
931年,矶崎新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界上
著名的日本建筑师。195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工
学部建筑专业,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
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
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
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的设
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
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
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
气魄著称。
矶崎新是现代主义建筑向后现代主义建筑过渡
中有力的实践者、思想者和推动者
设计风格
矶崎新在设计的色彩和风格等形式上相当大胆,其创造力和细
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像日本其他建筑师一样
矶崎新的工作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也展示了其敏锐的洞察
力和微妙的幽默感。在他尽力将传统信仰和西方文化结合在
起的时候,其作品达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即作品兼取东
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
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理念
矶崎新被称为隐喻大师。他认为:“建筑中的意义并不是外延的,而大部
分都是内涵的。这种内涵,是以暗示和隐喻为基础的。‘建筑语言’要求
形成联系。”矶崎新的作品中通常有九个常用隐喻,如阴阳人、字母
能机器、柏拉图立体、微明、空洞、废墟、影和暗。在武藏丘陵乡村俱乐
部设计中,矶崎新从地基发掘中发现了美丽的绿色片岩,他决定把木构和
石材作为有意味的符号和大森林的记忆组合到新建俱乐部中去,在建筑中
创造一个具有情节性的象征元素。其中的方尖塔被用来隐喻基地上曾经生
长过的森林,阳光像透过树叶般地漫射穿过方尖塔的木格栅,塔内四根原
木立柱成为象征性符号而非结构性构件。在此,方尖塔不仅是空间形态的
构图中心,其隐喻的结果也产生多种释义,增强了建筑语言的联系和美感
964年,一直在世界各地旅行并利用小型飞机对城市进行航
拍的矶崎新在查看拍摄到的照片时吃惊的发现,希腊的古代
建筑遗迹和洛杉矶模糊而庞大的城市俯瞰图,非常像原子弹
爆炸后的广岛废墟。这一无意间的发现唤起了他少年时代的
怖记忆。1945年美军向广岛投掷原子弹时,亲眼目睹了广
瞬间变为废墟的矶崎新只有14岁
1968年,在第14届意大利米兰艺术三年展上,37岁的矶崎
新推出了一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电器迷宫。他将日本的
地域画、幕府末期的浮世绘、死于原子弹爆炸的尸体以及恶
鬼怪物的形象印刷在了展板上,把观众带进了一个充满哀怨
的虚幻空间。在另一边,矶崎新在展板上用蒙太奇的手法拼
贴出了已化为废墟的现代城市,而背景就是广岛被烧焦的形
象,日本建筑师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些反映未来城
象的作品也被投影在了展板上。尽管这个作品表达
的观念十分抽象,但是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主题,这就是建
筑与破坏,规划与消亡。这件作品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展览会评委认为,他把废墟变成了一个观念并提升到了美学
和哲学的层面。
反建筑史
在矶崎新40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多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
建成”,并且这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品
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
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
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
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
提出,并在同时出版的《未建成/反建筑史》书中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矶崎新看来,千年以前的建筑和被战争毁坏的城市早已成为了废
墟,而未来出现的建筑也终将会化为灰烬。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其
实只存在于方案中。由于没有建成,它就不会遭到破坏,并永远存在
于建筑史中。这种废墟理论,驱使矶崎新不再追求建筑本身是否真实
他开始用反建筑的观念来诠释建筑,并针对当时无法冋避的社会问题
设计出了一系列无法实现的建筑方案。这些方案在当代建筑史上被命
名为“未建成”。
在矶崎新看来,建筑是社会性的行为,建筑也是生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含在从建筑思想到建筑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出建
筑师对于建筑的不同思考。“未建成”建筑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
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
30年前或许被人们笑话的那些离谱设想,在当时被认为缺乏现实
性,继而被遗弃,而在今天,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可能。比如,1972
年,矶崎新设计了“电脑城市”,这在当时是一个要凭借想象力来
超越技术极限的方案,它当然也就成为“未建成”。这个方案里
喜马拉雅 矶新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