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如何做好经济新闻口王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纷纷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但在较长一个时期,经济新闻缺乏人文关怀、缺少生活气息,其突出表现是要么出现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片面强化理性色彩;要么深入基层不够,抓不到鲜活的经济信息,报道领域狭窄,报道方式僵化。因而出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的现象。经济新闻尤其是综合性日报的经济新闻,必须强化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服务民生趋向,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和俯视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与老百姓平等交流。这样,才能赢得更加广泛的读者, 也更符合新闻“三贴近”的原则。变经济新闻的俯视为平视以前,经济新闻习惯于从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视角出发,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且不说这种做法难以亲近读者,就是在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最基本的真实性上,这种采取俯视性视角的报道也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经济新闻应当变俯视为平视。从百姓的切身利益人手,让经济报道离百姓最近,找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是近几年经济报道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新现象。一个大事件发生后,记者们会挖空心思去找该事件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国家出台项政策,媒体会从新政策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来报道;进行新闻报道策划,采编人员会集中考虑从哪个角度人手将会引起老百姓的共鸣。在对待央行最近的两次政策调整上,《长沙晚报》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分别所作的两组报道就很能说明问题。从时间的跨度上看,央行的这两次政策调整相隔仅4个月。一次是2004年1O月底的央行加息, 另一次就是最近的央行宣布调整房贷利率。应该说,这两次政策调整和老百姓生活的相关性非常强, 许多贷款买房的人对这些政策尤其敏感,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流于“照旨宣读”的老套。《长沙晚报》的报道之所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一是及时,央行宣布政策调整,第二天就推出记者采写的分析性稿件;二是实用,晚报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公积金的使用以及如何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三是明确,前一次的政策调整,晚报的标题是《手中存款不要改存》,后一次则是《公积金贷款成“香饽饽”》。经济新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消费,关系着千万家企业商品的经营、生产与流通,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报道在面向各级干部的同时, 更要面向普通群众,因而不能仅仅从领导部门角度观察问题,也不能只从生产者、经营者的角度和立场捕捉信息、提出问题,更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和立场捕捉信息、提出问题,选取老百姓感受最深、最易理解的角度,来反映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生活,引起老百姓的共同兴趣。在实际的新闻采编过程中,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只有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高高在上的俯视角度转换为平视角度,才能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性和服务性,抓生活的细节,让报道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可以从老百姓的角度对经济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剖析。获奖新闻《经济学家赶集》,堪称是一篇记者以“平民视角看事物”的成功之作,该报道借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以百姓身份赶集的生活细节,反映了“文革”结束后我国开始重视发展个体经济的大主题。由于报道生活气息浓郁,文字自然清新,因而深受读者好评。二、经济新闻的通俗化表述有一些经济新闻,通篇多是“面”上的陈述,再辅之以某位领导或专家的评说及一些经济数据,便仓促成篇。一般说来,经济新闻数字多,专业性强,写作者简介:
报纸如何做好经济新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