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2德里达.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芬雷雅克·德里达
Jacque Derrida
1930年—2004年
德里达
德里达
(Jacque Derrida,1930--2004)
人生轨迹: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1949年,就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科预科班
1952年,就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60年—1964年,索邦大学当教师
巴黎高等师范助理讲师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研究主任;著名大学客座教授
1992年,剑桥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
二元对立的解构
一、解构:
“超出哲学的非哲学思想”,其目的是消解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反抗“存在的霸权”。
“存在的霸权”:
就是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认为存着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意义的等级秩序。
二元秩序中的二元项并不平等
意见、谬误
感性、文字
死、现象
隐喻等
思想、真理
理性、语言
生、本质
逻辑等
永远在场
传统形而上学崇拜总体性、基础性、确定性、同一性。
德里达希望突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意义的不确定性:
延异、播撒与印迹
“延异”(difference):
“延迟”(defer)与分隔(differ)的组合。
词的意义不仅取决于词与词之间的区别,而且词的意义在时间的流动中经过词与词之间的交迭、杂糅这种历时态的延搁而会敞开新的意义。
词的意义不再局限于静态,而是随时间流动和推延中不断敞开意义的不确定性,由此,词的意义不再是恒定不变的,它并不存在什么中心和终极的本源,而总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无穷的可能性。
“播撒”(dissemination)
由于词语意义的延异,使得意义的传达不是直线式的、单向度的,而是像撒种子一样四散而开,向四面八方扩散从而绵延不断。
意义是零散的,从而宣告了任何在场的东西永远不能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由此看来,语言的文本中并不存在着什么先验的结构,更没有什么唯一确定的意义解读方式,文本的主题和意义永远处于一种弥散的状态。
印迹是播撒留下的踪迹。印迹既是在场的又是不在场的,印迹的在场与不在场永远无法确定,它是一种不在场,但又在在场的事物中宣告自己的在场,尽管它是一种不在场。
“印迹”(trace)
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愿意也没有本源,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顺着文本的印迹追索到另一个文本,这种追寻是无止境的。
解构主义所面临的悖论

12德里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ilove
  • 文件大小470 KB
  • 时间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