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作者简介:李霞? 1994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1999 年武汉大学民俗学硕士学位, 2002 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学位? 1994-1996 年,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 年至今,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现为副编审 2 本书目录?导言:实践与性别视角下的亲属关系?第一章村庄生活: “为人”中的关系网络?第二章闺女:婚姻预期下的娘家生活?第三章从娘家人到婆家人的过渡?第四章小媳妇: 生活家庭的建立?第五章老娘们:生活家庭的经营?第六章老妈子:在变化中重新适应?第七章丧礼交接完成与身份确认?讨论女性的后台影响力 3 实践与性别视角下的亲属关系?实践的亲属关系( practical kinship ):与正式的亲属关系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亲属关系的时间运用,正式的亲属关系说的是“应该如何”,时间的亲属关系则说的是“实际上如何” P15 ?亲属关系情景化、个体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构建出不同的亲属关系。 P16 ? Eg: 有来有往是亲戚,没来没往没亲戚 2017/1/22 4 实践与性别视角下的亲属关系?实践的亲属关系( practical kinship ):与正式的亲属关系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亲属关系的时间运用,正式的亲属关系说的是“应该如何”,时间的亲属关系则说的是“实际上如何” P15 ?亲属关系情景化、个体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构建出不同的亲属关系。 P16 ? Eg: 有来有往是亲戚,没来没往没亲戚 5 ?早期的“女性视角”:此类研究着力于揭示并批评以往研究中的“男性中心”痕迹,探讨妇女普遍性的次等地位形成的原因,以及强调妇女的能动性等 P19 ?后来的“性别视角”:出现于 20c80s 中期以后,这一视角将性别关系、而不是只是妇女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关注男性与女性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策略,以社会性别作为出发点探讨政治、经济、亲属制度、仪式等方面的结构过程和体验过程。本书: 新视角下的妇女亲属关系实践?本书中女性亲属关系实践的核心:在娘家——婆家关系网络中构建和经营自己的生活家庭?特点:女性是行动的主体,是亲属关系的积极构建着和经营者;生活家庭是妇女亲属实践的落脚点;娘家——婆家结构性框架中进行亲属关系实践 P21 6 “为人”中的关系网络?“为人”: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各种行为; 评价个人或家庭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观念。 P43 指向他人的社交行为与指向自身的评价标准相互重叠?“你要先为( 4声)别人,才能自己为( 2声) 人。” P43 7 “为人”中的关系网络?“为人”的对象与场合:自家、亲戚、街坊、朋友; ?仪式场合:婚丧嫁娶、生育、乔迁,是否随礼,礼金多少,是否帮忙 P48 ?平时:特定日子、事件时的走往探望;提供帮助;礼物交换 P50 8 “为人”中的关系网络?“为人”也被说成是“为往”,人情往返,互惠性、延时性;无“为”而先“往”;互惠并非平等受益 P52 ?“为人”需要“分清远近”,差序格局;明暗差序格局,私下场合的“暗交”行为。“明暗”差序格局就是正式关系和实践关系的区别, 在由固定系谱关系决定的关系差序圈之下,还潜伏着一个实践的关系差序圈。 P53 9 “为人”中的关系网络正是在文化规范中具有自我意向性的“为人”实践, 构成了各人或各家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个关系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是流动和开放的,而不是由固定的社会制度确定的。而作为当地社会关系中的最重要一类的亲属关系,也是在制度性的结构空间和人们具体的实践行为中展开的。而我所着重关注的,是女人们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亲属角色下展开的亲属实践。 P54 10
娘家与婆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