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5期 2012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王余光熊静范凡(1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2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摘要]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著作和论文有400余部(篇)。论题主要集中在文献学理论、文献学史、专科文献学、文献学家、藏书史、古籍数字化等方面。论著数量和受到关注的论题都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文献学研究的连续性。[关键词]文献学学术进展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据各类公开出版物统计,2012年国内发表的文献学论文约有400余篇,出版专著2O余部,从数量上说,基本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速率。与上年相比,论著的主题仍然集中在文献学理论、文献学史、专科文献学、文献学专题研究、藏书史等方面,古籍整理和古籍数字化仍是受到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下将按照主题,对2012年我国文献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回顾。 1文献学理论和学术史自1924年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首创“文献学”¨J一词以来,中国的文史学者一直致力于文献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设。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经验的总结,并在吸收西方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了中国文献学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张舜徽先生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是本领域承前启后的跨时代作品,基本奠定了文献学的学科框架。随后的三十多年中,虽有大量著作问世,但整体结构并未超越张书规定的范围,其后的文献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别问题和概念的辨析上。 “校雠”学,是中国古代对文献学的称谓。近代以来,关于“校雠”一词的确切含义,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2012年,邓骏捷在《“校雠”新说》一文中,引用了大量先秦文献和简帛文书,从词源角度对“雠”、“校”分别进行了探析,指出“雠”为古语的习惯用法,而“校”作改正文字之意,始于《国语·鲁语》,并在刘向校书过程中得以确立。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和文献载体形式的变革,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郑州大学的王晓璐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讨论了在技术变革、文献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变迁,以及文献利用方式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虽尚显稚嫩,但仍是当代文献学理论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针对文献形态的变化,蔡先金、赵海丽对电子文献“文本”、“超文本”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阐释,呼吁在古典文献学研究中,注重电子文本的作用,丰富文献学的知识体系。上古文献,不仅是中国文献学研究的起源,也深刻影响了二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台湾文化大学罗独修教授的《中国上古文献学》(台湾:兰台出版社),以先秦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上古文献的目录、版本、辑佚、校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探讨了上古文献对中国学术和文化史产生的影响。向宗鲁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文献学家,《校雠学》为1938至1940年间任教四川大学时的讲义, 1942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j,但年代已久,纸张漫漶,利用方面十分不便。2012年,陈晓莉以商务本为底本,重新校点,合《<周易疏>校后记》、《月令章句疏证叙录》两文,以《校雠学(~'bs-种)》之名,重新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刊出』。《校雠学》,按作者原计划当分为十二章,实际完成的只有七章,今本亦从缺。其他方面,2012年4月l6—18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撰稿单位工作进展,研究名词审定中遇到的问题,布置下阶段工作,预计将在2013年5月左右,完成定稿。[ 1· 总第139期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年lO月按照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三个一级学科下都设有文献学专业。由于文献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文献学教育得到了各个学科的普遍重视,论者多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文献学教育的特殊要求,从宏观和微观等多个角度,对新时代背景下文献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献学是由校雠学发展起来的一门即传统又现代的新科学,是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源头之一。它既是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图书馆学区别于西方图书馆学的表征,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学教育中比重的不断增加,文献学被日益边缘化,以文献学为代表的古典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余光教授在台湾大学举行的“图书资讯学教育趋势与愿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中的文献学教育》主题演讲,呼吁重视文献学教育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将文献学纳入基础课程,倡议在本科生阶段至少设置中国文献学和中国文献发展史两门课,在研究生阶段也至少应包括中国目录学、中国版本学两门课j。针对文献学教育的
2012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