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药汤剂服用研究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药汤剂服用研究论文
1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特性,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能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为了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人体血液中保持特定的浓度,服药要定时。此外,不同的药物服用时间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在上焦时间较久者,宜在食后服;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在饭前30~60min服;滋腻补养药,如四物汤、四君子汤等,宜在饭前不饥不饱时服,以便于药物充分吸收,起到滋补作用;驱虫药、泻下药及四肢血脉的药物,宜在空腹时服,这样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内,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驱虫药还可隔夜服,即在睡前服1次,于第2天早晨再服1次,以便将虫完全杀死排出体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半小时服用;安神药宜在睡前15~30min服;通便药宜空腹用;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健脾、消食的药宜饭后服,当然还需根据病情的缓急而改变服药时间,如急性病应立即服药,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宜有定时,如每日3次或每日早晚各1次,以使药物持续发挥治疗作用。此外,根据病情有的也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
2日服次数
中药的日服次数是中药最常用的服药方法之一。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书中,对每首中药方剂的日服次数都作了详细的记载,书中根据病情和内服药物之不同,每剂药有分日二服、三服、四服、日三服夜一服、顿服、少少含咽等。目前临床服药一般是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的,如需服较烈性药物,则采用一次顿服,病去即止,以免损伤正气。咽喉及食道部位病变,如喉痛、咽痛及鱼鲠伤咽部等症,服药时宜采用徐徐含咽方法,一日作数次服用,使药物慢慢通过病灶部位发挥作用,有些贵重药或芳香药,如麝香、牛黄、沉香等,若久煎会影响药效,有时就要冲服。
3温服和冷服
中药汤剂,以温服者居多,如《伤寒》和《金匮》两书,除少数散剂和丸剂外,几乎全部都是采用温服法,如治寒证用袪寒药宜于温服,特别是治表寒证所服辛温发汗解表之剂,不仅需要温服法,亦有汤剂用冷服法的,如热证所服之寒药,就宜冷服,古人称这类药物为饮,如:普济消毒饮等。此外,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有热药用冷服法,寒药用温服法的,这两种服药方法均属中医反治法之一,如系真寒假热,则又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又宜寒药热服,其他对呕吐不止的患者,可以少服、频服,对神志昏迷或牙关紧闭的患者,可给予鼻饲。内服丸、散剂,一般都用温开水呑服。有时用酒服者,是取其升提宜通。用淡盐汤送下者,是取其引药入肾。在临床中只有正确掌握中药温服和冷服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药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4服药后的护理
服中药除了煎服得法,用量得当外,还要注意服药后的护理。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服催吐药应嘱患者束紧肚腹,服用后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饮些温开水或生鸡蛋清,但如出现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饮凉开水,如服爪蒂散吐而不止者,。

中药汤剂服用研究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露露二天
  • 文件大小70 KB
  • 时间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