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pdf.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柳家英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是伴随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译经活动的开展而初萌,在僧俗及其他信仰者功德心理的刺激下逐步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寺院藏书体系,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综观佛教寺院藏书的发展史,考察佛教典籍的聚集与流散,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在一千多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大藏为中心的完整的藏书体系,藏书遍布京师要邑、深山古刹、皇室宫邸、士民家居。寺院藏书的广泛流传与普及,使其在与中华固有文明不断交流与融合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文化史和文明史的价值与贡献,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在所有寺院藏书中,佛教图书所占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佛教文献类型多样,包括大藏、大藏之外的单本译经、大藏之外的中国僧人撰著、疑伪经、宣教通俗文书、一般寺院文书和其他文字佛教典籍。另有不到百分之十的非佛教图书,大致有世间常见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医书、志书、字书、阴阳、法书、蒙学著作、通俗读物、道教等其他宗教图书,僧人自著的诗文等佛教著述、普通经济文书、年谱、家谱等。寺院所藏佛教图书,通常来源于自译、自著、自抄、自刻、购买、请赠、配补、信徒施经和政府颁赠等, 但主要还是在功德心理支配下,僧俗两界以极大的宗教热情进行译经、写经、刻经雕藏,历久不衰,才使寺院藏书独具特色。在流传至今的佛典中,对奉持佛典具有无限功德的记述比比皆是,因功德心理而导致的对佛教经典的崇拜,在汉传佛教的民众佛教中, 表现尤为突出。于是,写经造藏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中国佛教僧俗信众宗教生活的一件大事。由于历朝历代僧俗官民虔心收集、翻译、整理、传写、供养、修造佛经与大藏,使得各种形态的佛经与大藏得以存在和发展,也使得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得以产生和完善,而且还出现了诸如轮藏、石经等为预防法灭而精心修建的寺院藏书的特殊形态,遂使“法教津流, 乃传万世”的愿望在中国得以实现。寺院藏书中非佛教图书的收藏,归功于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藏书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藏书传统可以追溯到孔子之前的商周时代,那时已有了政府典籍的专门收藏处所。孔子以降,历代官私藏书、整理、编目之举,史不绝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的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化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意识与文化环境,和优秀的藏书传统一道,为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在条件。加之古代城市功能不全,佛教寺院大都是当地的文化中心;而佛教徒为了攻读佛经,也必先学习文化知识;寺院较强的稳定性和不易受外界政治、人事及王朝更替干扰的特点,也使其成为收藏文化典籍的最佳场所。因此,寺院收藏各类非佛教图书供与士人结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保存了寺院中的一大批中国僧人著述和非佛教图书,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明确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为自唐代道宣以来,大藏或不收、或略收中国僧人著作,这种偏见一直贯彻在历代编藏思想之中。由于大藏不收,这一大批十分重要的著作只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亡佚很多。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又大多有赖于各个寺院的收藏而保存至今。二、推动了佛教教育的发展,履行了普及教育的职能· 4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