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pdf.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1卷第 6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年 12月 .&Tech. (SocialScienceEdition ) 收稿日期:20092 092 30 作者简介:韩焕忠(19702 ),山东曹县人,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韩焕忠(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 215123 ) 摘要: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佛教信众看来,劝亲信佛、出家修道、慈悲为怀等都是在尽孝道。儒佛两家在如何行孝上有着重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对中国行孝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弘扬孝道的宝贵资源。关键词:佛教;孝道;贡献中图分类号:B9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 3699 (2009 )062 00062 04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孝道,儒家尤其如此。儒家所说的孝,非常适合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中国社会,因此,孝对于中国人来讲具有安身立命的终极意义。自印度传来的佛教却以辞亲出家、严持禁戒为初步,以解脱烦恼、出离生死为旨趣,既与主张修己安人、孝亲扬名的儒家思想大异其趣,也与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道教文化迥然不同。儒道都认为孝亲忠君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佛教发生了非常强烈的思想交锋,“不孝”就成为他们排斥佛教的重大口实之一。在相关的辩论中,中土高僧都不敢直接否定孝道,而是努力辩解佛教并不违背孝道,出家修行是一种显亲扬名的孝行,同时也尽力挖掘佛教中有关孝亲的思想资源,与儒道两家争执孝亲的牛耳,实现了自身形态的中国化。特别是北宋之后,佛教高擎起孝亲的大旗,不遗余力地弘扬孝道,从而获得了教化中土的草根性,也为中国的孝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内容。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一、倡孝的经典佛教虽然不像儒家那样将孝视为“至德要德”、“天经地义”,但对遗弃父母的行为还是非常反对的。如《杂阿含经》卷四曾痛斥弃父不养者: “虽具人形,实同兽心;有子如此,尚不如杖。”(《大正藏》,第 12册,第 26页)而称赞一位叫郁多罗的少年婆罗门乞食供养父母:“如法乞求,供养父母, 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大正藏》,第 12册,第 22页)西晋时译《佛说孝子经》叙说父母养育子女的大恩:“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 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怵惕,惧其不善。亲恩若此,何以报之?”(《大正藏》,第 16册,第 780页)佛教中这样的经典还有不少,而最为流行的要数《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和《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三部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西晋竺法护所译,“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译应为“救倒悬”。谓佛神通第一大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