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的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一、PBL的内涵与实施流程
通过梳理归纳,笔者认为,PBL是指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将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设计为真实、复杂的学习任务,然后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看出,“解决问题”是PBL最显著的特征。它重在设置有意义的、完整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巩固、深化蕴含在任务背后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分5个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趣的、多呈现模式的、答案多样的问题;(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并回忆解决问题所需的先决知识和技能;(3)指导学生剖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4)根据问题解决方案,指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解决问题;(5)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找到需要改进之处。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PBL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对云南省德宏州芒市10所初中20名信息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调查走访结果表明:在教学模式上,教师普遍采用的是接受式和“示范―模仿”式,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教学内容上,重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重技术轻人文,较少涉及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内容,对人文精神、信息素养、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评价上,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学、考,不注重对教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优化设计,从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PBL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当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相比,PBL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1)强调为学生设计真实性的学习任务或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促使学生在自我负责、自我激励、自定学习计划、自我引导的学习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3)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问题展开教学,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4)强调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协作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协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三、PBL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案例设计
如前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PBL,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基于PBL的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