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猱头”补说-论文.pdf.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90辞书研究2014年第5期之(郡)望”,以此义解释例(1)“犹以渤海为封望”更为贴切。不过,用它来解释例(2)就不合适了。在明代,中古时代的世族在政治上已不见踪迹,社会上也没有前代那样崇尚郡望的风气。在这种背景下,明代改变了唐宋依郡望封爵的做法。但是, 我们可以认为例(2)是沿袭了前代把爵前地名称作“封望”的习惯。古籍所见名词性的“封望”很少,宋代为最早,又考虑到唐宋封爵制度与前代的不同,以及“望”字有关字义在唐代的稳定性、构词的活跃性,故再拟名词“封望”词义:爵位前的地名。唐宋时,其多为官员的郡望[ 附注[1]后一句实是点出笔者所认为的词源,因“封望”在古籍中出现甚少,笔者不敢自必,乞请专家教正。《辞书研究》2013年第3期所载《释“猱”》一文,讨论了“猱”的词义引申关系, 读来深受启发。该文后半部分探析了“猱头”的含义及其语源,总体来讲是令人信服的,尤其是以宋人《五猱图》说明“猱头”名词义的来源,可谓材料新颖,眼光独特,所做训解是符合事实的。但是该文把“猱头”的动词义释为“头发从前往后蓬梳”,并说“猱了/着头”是“梳了/着猱头”之义,则不免显得迂曲拘执。其实“猱头”就是“不戴参考文献 (世博珍藏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三秦出版社, 20o4.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三秦出版社, 1994--2007.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地望”.辞书研究,1985(5).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33) (责任编辑郎晶晶) 帽子或头巾,光着头”的意思。《释“猱”》文所引《醒世姻缘传》中的四处用例:“猱着头,上穿一件油绿绫机小夹袄”“猱了头,披了一件汗褂,趿着鞋”“猱了头,穿了一件破布夹袄,一双破鞋”“光着脊梁,猱着头”,全都是“不戴帽子或头巾,光着头”的意思,都是指人穿着随便,不加冠带约束的样子。《释“猱”》文说“猱头”是“头发从前往后蓬梳”,并说“珍哥猱着头”“是对他(何按:应作‘她’。珍哥是晁源的妾)发型的描写,是说珍哥梳了(或者说‘理了’)一个猱头”。这是完全不合文意的。今甘肃张掖、武威方言中仍有“猱头”的说法,意义及用法与上述各例完全相同,即指光着头,披散着头发。如: 这么冷的天,你猱上个头,不要感冒了。对《醒世姻缘传》中的“猱头”,黄肃秋(1981:352)的解释基本上是正确的:“猱头——疑是不戴帽子或秃了顶之意。”可惜“猱头”补说 91 这里只是“疑是”的推测之语,再者“秃顶”之说也没有依据。至于《汉语大词典》所做的“挠;搔”的解释,则无疑是错误的。这一点《释“猱”》一文已有揭示。在《醒世姻缘传》中,“猱头”还写作“挠头”,“挠”是“猱”的同音借字。试看以下诸例:(1)只见吴学周的老婆挠了个头,乱砍了个鬏髻,叉了一条裤子,侣在门后边筛糠抖战,灶前锅里煮的热气腾腾,扑鼻腥气。(《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一回) (2)进去见素姐才挠着头,慢条斯理地缠脚??见素姐还挠着头,没缠了脚,心里也还道是合女婿同

“猱头”补说-论文.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unli4241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7